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十年湖上结幽期,偏向东林遇远师。
未道姓名童子识,不酬言语上人知。
闲花落日滋苔径,细雨和烟著柳枝。
问我别来何所得,解将无事当无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状态。开篇“十年湖上结幽期,偏向东林遇远师”两句,表明诗人在湖边度过了十年的隐居生涯,并且意外地在东林遇到了修行高深的长者,这里的“远师”指的是一位道德高尚、生活简朴的修道之人。
接下来的“未道姓名童子识,不酬言语上人知”两句,展示了诗人与这位长者的相遇并非寻常,他们之间的交流超越了世俗的名姓和语言,达到了心灵上的沟通。这里的“童子识”暗示了一种纯真无邪的心境,而“不酬言语上人知”则表明这种沟通是超越凡人的理解范畴。
中间两句“闲花落日滋苔径,细雨和烟著柳枝”描绘了湖边的宁静景象。诗人在悠闲的时光里,享受着花瓣轻落、阳光温暖的小径,还有细雨如纱,将迷雾般地笼罩在柔软的柳枝之上,这些都是大自然最为平和而美丽的写照。
最后两句“问我别来何所得,解将无事当无为”则是诗人对提问者的回答。诗人通过这番隐居生活,获得了超脱世俗纷扰的心灵自由,这种自由不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选择。这也反映出诗人对于“无为”的理解,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做作。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湖上隐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平和与精神自由的理想状态。
不详
采采应缘白,钻心不为名。
掌中犹可重,手下莫言轻。
有对唯求敌,无私直任争。
君看一掷后,当取擅场声。
歌玉屡招疑,终朝省复思。
既哀黄鸟兴,还复白圭诗。
请益先求友,将行必择师。
谁知不鸣者,独下董生帷。
赴节心长在,从绳道可观。
须知片木用,莫向散材看。
空为歌偏苦,仍愁和即难。
既能亲掌握,愿得接同欢。
不是难提挈,行藏固有期。
安身未得所,开口欲从谁。
应物心无倦,当垆柄会持。
莫将成废器,还有对樽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