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泉山

才到林峦契赏心,萧然便欲卸朝簪。

两三里路穿田水,四五人家倚树阴。

渔叟投竿惊鹭宿,牧童停留学禽音。

青丝洞里泉声响,流出空山换古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翻译

刚刚来到这山林之间,感到心旷神怡,就想卸下朝冠。
沿着两三里路穿过田野和溪流,四五户人家隐在树荫之中。
老渔翁垂钓的动作惊动了栖息的白鹭,牧童的笛声让学飞的小鸟驻足聆听。
青丝洞内泉水叮咚作响,那声音穿越空山,仿佛在诉说着古今变迁。

注释

才:刚刚。
契:符合,惬意。
赏心:心情愉快。
萧然:清冷的样子。
卸:取下。
朝簪:官员的朝冠。
两三里路:不远的距离。
穿:穿过。
田水:田野中的溪流。
四五人家:几户人家。
倚树阴:依靠在树荫下。
渔叟:老渔夫。
鹭宿:鹭鸟栖息。
牧童:放牧的孩子。
学禽音:模仿鸟鸣的声音。
青丝洞:传说中的仙洞。
泉声:泉水声。
空山:寂静的山林。
换古今:连接古今,象征永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田园风光图景,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开篇“才到林峦契赏心”表现出诗人初到山林便与之融为一体,感受着大自然的旨意,“萧然便欲卸朝簪”则透露出诗人对世俗官职的厌倦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两三里路穿田水,四五人家倚树阴”写出了山村的小道蜿蜒曲折,穿过了稻田与清澈的溪流,人们的居所依傍在树木葱茏的背影下,给人一种宁静而又不失生机的感觉。

“渔叟投竿惊鹭宿,牧童停留学禽音”描绘了渔夫投竿捕鱼时惊起栖息在岸边的鹭鸟,而牧童则是停下脚步,倾听着禽类发出的声响,这些生动的小景再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诗人的情感融合。

“青丝洞里泉声响,流出空山换古今”则描写了泉水在幽深的山谷中激荡而出,形成一股清澈的溪流,穿过寂静的山间,似乎能够跨越时光,让人感受到永恒与自然界的神秘。

整首诗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深切情感,以及对超脱尘世、隐逸山林生活的无限向往。

收录诗词(4)

李琮(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腥味鱼中墨,衣成木上绵。

形式: 押[先]韵

木兰花慢.汴京

蕊珠仙驭远,横羽葆、簇霓旌。

甚鸾月流辉,凤云布彩,翠绕蓬瀛。

舞衣怯环佩冷,问梨园、几度沸歌声。

梦里芝田八骏,禁中花漏三更。

繁华一瞬化飞尘,辇路劫灰平。

恨碧灭烟销,红凋露粉,寂寞秋城。

兴亡事空陈迹,只青山、淡淡夕阳明。

懒向沙鸥说得,柳风吹上旗亭。

形式: 词牌: 木兰花慢

平韵满江红.题宜春台

碧蘸江山,鹤唳晓、云献画屏。

瑶宫敞,舞金翔翠,巍枕春城。

龙背神瓢飞旱雨,虹光花石转阴晴。

蔼昼香、飞雾福苍生,千古灵。箫莺响,笙鹤鸣。

瑞烟起,彩云行。满阑干花影,绣扬帘旌。

佛界三千笼日月,仙楼十二挂星辰。

望赭袍、霞佩并云軿,游紫清。

形式: 词牌: 满江红

沧浪烟雨

峰涧烟波翠霭浓,危亭飞耸到晴空。

鸳来菡萏红香里,人在琉璃翠影中。

洗出岚光全是雨,捲回秋暑却因风。

使君夜宴冰壶里,更有银河一派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