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栖霞寺

不见明居士,空山但寂寥。

白莲吟次缺,青霭坐来销。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

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萧]韵

翻译

没有见到那位明智的居士,只剩下空荡的山显得孤寂。
在吟诵白莲的时候,连平日的氛围也变得稀薄了;静坐时,周围的青色云雾也消散了。
泉水寒冷,仿佛没有了盛夏的三伏天;古老的松树干枯,见证了六个朝代的更迭。
不知何时,我们能在这石头上赏月,一起自在地谈论人生。

注释

明居士:指一位智慧的隐士。
寂寥:寂静而空旷。
白莲:象征纯洁或高雅的意象。
青霭:青色的雾气,常用来描绘清幽的环境。
泉冷:形容泉水清凉。
三伏:农历夏季最热的三个月份。
松枯:老松树,暗示岁月的沧桑。
六朝:泛指历史上几个连续的朝代,这里可能指的是古代中国的某个时期。
石上月:寓意静谧的夜晚和自然之美。
相对论逍遥:悠闲自在地交谈,享受宁静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寂寞的山中景象。诗人在描述自己游历栖霞寺时,未能见到明居士,但感受到了空山的寂静。白莲花在水中开得不完整,青石坐的地方则被草木所覆盖。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孤独和时间流逝的感觉。

"泉冷无三伏,松枯有六朝"一句,则是用泉水之冷和松树之枯来比喻时间的长久与世事的更迭。三伏指的是夏季最热的三个时期,而这里却说泉水不受其影响,保持着清凉;六朝则是历史上的一个时代,这里的松树已经历经了许多年华。

最后两句"何时石上月,相对论逍遥"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境界的向往。诗人希望在某个时候能够坐在石头上,赏月,与朋友们一起谈论着生活的逍遥自在。这一幕充满了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寻求心灵平静的意境。

收录诗词(427)

皮日休(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一字逸少,生于公元834至839年间,卒于公元902年以后。曾居住在鹿门山,自号鹿门子,又号间气布衣、醉吟先生。晚唐文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今湖北天门人(《北梦琐言》),汉族。在唐时历任苏州军事判官(《吴越备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毗陵副使。后参加黄巢起义,或言“陷巢贼中”(《唐才子传》),任翰林学士,起义失败后不知所踪。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新唐书·艺文志》录有《集》、《皮子》、《皮氏鹿门家钞》多部

  • 字:袭美
  • 生卒年:867

相关古诗词

登初阳楼寄怀北平郎中

危楼新制号初阳,白粉青葌射沼光。

避酒几浮轻舴艋,下棋曾觉睡鸳鸯。

投钩列坐围华烛,格簺分朋占靓妆。

莫怪重登频有恨,二年曾侍旧吴王。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登第后寒食杏园有宴因寄录事宋垂文同年

雨洗清明万象鲜,满城车马簇红筵。

恩荣虽得陪高会,科禁惟忧犯列仙。

当醉不知开火日,正贫那似看花年。

纵来恐被青娥笑,未纳春风一宴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腊后送内大德从勖游天台

讲散重云下九天,大君恩赐许随缘。

霜中一钵无辞乞,湖上孤舟不废禅。

梦入琼楼寒有月,行过石树冻无烟。

他时瓜镜知何用,吴越风光满御筵。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詶谢

圆于玉柱滑于龙,来自衡阳彩翠中。

拂润恐飞清夏雨,叩虚疑贮碧湘风。

大胜书客裁成柬,颇赛溪翁截作筒。

从此角巾因尔戴,俗人相访若为通。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