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妙用和尚所作的《题兴善寺》诗,描绘了一幅古寺荒凉、自然与禅意交融的画面。
首联“坦旧伦耆法已沈,梁碑宋碣迹何寻”,以“坦”字开篇,暗示了古寺历经沧桑,昔日的秩序与法度已经沉没,梁柱上的石碑、宋代的墓志铭都难以寻觅,流露出一种历史的苍凉感。
颔联“绿萝龛掩从僧定,白屋门开任草深”,通过“绿萝”和“白屋”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幽深的氛围。僧人在此修行,不受外界干扰,独自沉浸在禅定之中;而白屋的门户敞开,任由杂草丛生,进一步强化了古寺的荒废之感。
颈联“帘捲野风传牧笛,磬敲空翠抹疏林”,将画面拉回到现实,通过“野风”、“牧笛”和“空翠”、“疏林”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生机与活力。风中传来牧童悠扬的笛声,与寺庙中的钟磬声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和谐的韵律,也暗示着自然与人类生活的和谐共存。
尾联“独怜慧火无新焰,秃首频搔叹古今”,表达了诗人对古寺现状的感慨。虽然古寺曾经有过辉煌,但如今却只剩下“秃首”般的荒凉景象,没有新的生命力。诗人通过“慧火”比喻佛法的智慧之光,感叹于古寺智慧之光的消逝,以及古今变迁的无奈与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古寺环境的细腻描绘,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关系的独到见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深情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