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竹林中读书的生活场景,充满了宁静与淡泊的氛围。诗人以“寂寞太冲子”自比,身处“愚公谷”,远离尘嚣,独自享受着自然与书卷带来的乐趣。
首句“寂寞太冲子,居卜愚公谷。”点明了诗人的隐居生活,身处幽静之地,内心却并不感到孤独,反而在自然之中找到了心灵的归宿。接着,“别策开林阴,曲径盘修竹。”描述了通往竹林的小路,曲折蜿蜒,两旁是茂密的竹林,营造出一种幽深而清新的意境。
“湛湛秋天长,娟娟秋气穆。”秋意渐浓,空气中弥漫着凉爽而宁静的气息。“日晏足高眠,报道晨炊熟。”白天足够长,可以享受充足的睡眠,到了傍晚,炊烟升起,预示着晚餐的到来。
“凭阑数视天,振衣理新沐。”诗人站在栏杆旁,仰望天空,整理衣物,准备沐浴,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细致和对自然的亲近。“枫叶淡初黄,旗茗烹嫩绿。”秋季的枫叶开始泛黄,茶香四溢,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豁眼拭遗编,琳琅一再读。”诗人阅读古籍,目光犀利,反复品味,从中汲取知识与智慧。“激扬芳麓雕,宛转枯枝燠。”在竹林中,诗人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着生命的韵律。
“尽校不为雠,得意随手录。”诗人仔细校对书籍,但并非为了争辩,而是为了记录自己的感悟。“贝叶时一翻,跏坐礼天竺。”翻阅着古老的经文,以佛教徒的姿态致敬,体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无花平石床,有牍连茅屋。”简陋的住所,没有华丽的装饰,只有书籍与自然相伴。“倦即拂枕眠,醒复慭灾木。”疲倦时便躺下休息,醒来后继续沉浸在自然与书籍之中。
“儿童狎至前,客子来不速。”孩子们自然地接近他,访客不期而至,增添了生活的乐趣。“送迎总在门,往来皆大陆。”无论是送别还是迎接,都充满了和谐与平静。
“非寂亦离喧,虽雅颇近俗。”诗人既远离尘世的喧嚣,又保持着与世俗的联系,展现了他独特的处世哲学。“何当薄暮时,澄天净如浴。”期待着黄昏时刻,天空如同洗过一般清澈。
“松声咽管弦,荷花袅馥郁。”松涛轻吟,荷花飘香,构成了一幅动听的画面。“暝色奔不停,牛羊纷纷逐。”夜幕降临,牛羊归家,一天的劳作结束。
“对景得新诗,把盏倾糵曲。”面对美景,诗人灵感涌现,饮酒赋诗,享受着生活的诗意。“长歌谁与言,息机吾也独。”在悠长的歌声中,诗人独自品味着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隐居竹林中的生活状态,以及他对自然、书籍、精神世界等方面的深刻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知识、自然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