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音诗

锻矛砺刃卫边垠,恰有三郊比鲁人。

水债不收公饷亟,头家近日亦愁贫。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疆守卫者的生活境况与社会现实的深刻对比。首句“锻矛砺刃卫边垠”,开篇即以“锻矛”、“砺刃”这样的动词形象地展现了边防战士们为保卫国家而进行的艰苦训练和准备,他们手持锋利的武器,坚守在边境线上,象征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守护。

接着,“恰有三郊比鲁人”,这里的“三郊”可能是指边疆地区,而“鲁人”则泛指普通百姓。这句话通过对比,暗示边疆地区的守卫者与内地的普通民众有着相似的生活状态,都在为生活而努力奋斗,体现了边疆与内地人民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

“水债不收公饷亟”,揭示了边疆守卫者面临的经济压力。在古代,士兵的收入往往不稳定,尤其是边疆地区,环境恶劣,战事频繁,使得他们的生活更加艰难。这里的“水债”可能指的是因干旱等原因导致的粮食短缺或借贷问题,而“公饷亟”则表明了他们需要尽快获得政府的军饷以维持生计,但实际获取却并不容易。

最后,“头家近日亦愁贫”,“头家”在这里可能指的是边疆地区的领头人或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当地居民。这句话进一步强调了边疆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现象,即使是那些在社会中具有一定地位的人也难以摆脱贫穷的困扰,反映了当时边疆社会经济状况的普遍落后和困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边疆守卫者的生活境遇,反映了清朝边疆地区社会经济的困境,以及普通民众在艰苦环境下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收录诗词(101)

刘家谋(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苞川。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

  • 字:仲为
  • 籍贯:侯官县(今福州市区)
  • 生卒年:1813~1853年

相关古诗词

海音诗

千金送女亦寻常,翠绕珠围各斗强。

底事一经思教子,翻愁破费束修羊。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海音诗

劳身犹足博饔餐,岁暮无衣意亦宽。

不怕饥寒宁怕死,自家断送入三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海音诗

怀中刺灭少遭逢,回首家山路万重。

典尽征衫归未得,几人渌水傍芙蓉。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海音诗

一死都缘抚字劳,不徒冰雪励清操。

鸡笼山下舆人在,歌罢前曹复后曹。

形式: 七言绝句 押[豪]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