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苏庆嗣睡乐轩

六凿森剑戟,一枕寄华胥。

觉梦既殊辙,睡兮真乐欤。

达人蕴大观,方寸包太虚。

忧乐两不知,寤寐常如如。

昔也蝶栩栩,今焉周蘧蘧。

而于我法中,无欠亦无馀。

以睡为乐耶,不睡宁悲渠。

然则此轩名,无乃滞一隅。

苏子笑而应,斯岂真吾居。

飘流阅世故,早识心地初。

今古一偃仰,天地一蘧庐。

揭名聊尔耳,至言恐惊愚。

形式: 古风

翻译

六个梦境如同森罗剑戟,我只在枕席间寻求安逸。
醒来与梦境的道路截然不同,这睡眠真是快乐吗?
通达之人胸怀宽广,心中包容着宇宙的广大。
他们既不知忧虑也不知欢乐,醒时如寐,心境始终如一。
过去我像蝴蝶般栩栩如生,如今却如周公般频繁变换梦境。
在我所悟的法理中,既没有欠缺也没有盈余。
是以睡眠为乐吗?还是不眠才更悲伤呢?
那么这个轩名,岂非局限在一个角落?
苏子笑着回应,这里真的只是我暂时的居所。
漂泊世间,早已明白心性的初始。
古今皆如过客,天地间不过是一处暂歇之地。
给轩命名只是为了方便,至理之言恐怕会吓到愚者。

注释

六凿:指人的六种感觉。
森剑戟:形容众多而密集的梦境。
华胥:传说中的美梦之地。
殊辙:不同的道路,比喻醒梦之别。
达人:通达智慧的人。
太虚:指宇宙或虚空。
寤寐:醒时和睡时。
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
周蘧蘧:形容梦境频繁变化。
法中:佛法或哲学道理中。
无欠亦无馀:达到平衡,没有过多或不足。
渠:他,指不睡的人。
滞一隅:局限在一个角落。
斯:这,指轩名。
心地初:心性的最初状态。
一偃仰:比喻人生的起伏。
蘧庐:寓言中的简陋居所,比喻人生短暂。
揭名:揭示名称,指给轩命名。
至言:深刻的言论。
恐惊愚:担心会惊扰到愚者。

鉴赏

这首宋诗《题苏庆嗣睡乐轩》是郭印所作,他以独特的视角探讨了梦境与现实、醒与睡的关系,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领悟。诗人运用"六凿"(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华胥国"(传说中的梦境之地)的典故,形象地描绘出人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转换。他认为,达观者能包容宇宙,无论忧乐都能超脱,不受心境左右,如同蝴蝶般自在。

诗人进一步指出,无论是过去的栩栩如生还是现在的蘧蘧变化,都在佛法的教化下达到平衡,没有欠缺也没有多余。他质疑将"睡乐轩"这一名字局限于某一特定情境,暗示苏庆嗣的生活态度可能过于偏重睡眠之乐。然而,苏庆嗣本人对此似乎有着更深的理解,他的生活经历使他早早就认识到心地的本初状态,视人生如天地间的寓所,随缘而动。

最后,诗人认为给轩命名只是表面之事,真正重要的在于内心的领悟,过深的道理可能会让普通人感到惊讶。整首诗语言简洁,寓意深远,体现了宋代理学对于人生境界的追求和思考。

收录诗词(702)

郭印(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绝尘亭

咫尺有佳境,何用山泽游。

地偏尘自远,松竹锁深幽。

亭亭出危塔,湛湛俯长流。

凭轩目一纵,骄蹇万象收。

我来意颇适,坐对孤云浮。

同心二三友,旷达亦罕俦。

衔杯送颓日,随寓得所休。

不知世间人,亦有此乐不。

出处付身外,吾生可自由。

他时傥乘兴,相伴只沙鸥。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题爽轩诗

心澄气自爽,满目是青山。

欲知拄颊意,一笑可忘言。

形式: 五言绝句

题寒碧亭

炯炯练千尺,苍苍玉万个。

客来魂一清,四顾不敢唾。

形式: 五言绝句 押[个]韵

题朝彻轩诗

玉兔夜夜明,金乌朝朝彻。

吾身有神光,大千韬日月。

形式: 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