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北宋石经周礼残本

赤脚仙人下当宁,韩、范、富、欧名世辅。

是时海寓久乂安,文治张皇垂掌故。

写经镌石立汴都,判者宋祁后王洙。

下遴草泽上皇侄,赵、杨、张、谢章暨胡。

一行小篆一行隶,贵以古文存古意。

点画犹讲《说文》书,体裁不袭经生字。

岂意于今六百年,十二版耳仅流传。

小长芦叟秀野氏,二三策未见《周官》。

法帖谱系《兰亭》考,好事膻芗竞搜讨。

书家但解八法工,俗学安知六经宝。

一从大盗壅洪流,难向黄河沙底求。

独怪当年刻甫毕,便行新法废《春秋》。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彭元瑞的《题北宋石经周礼残本》诗,通过对北宋石经残本的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首句“赤脚仙人下当宁”形象地比喻了学者们对古代经典的虔诚与敬仰,暗示着石经的神圣地位。接下来,诗人提及韩、范、富、欧等名臣参与编纂,强调了其历史背景和重要性。

诗中“海寓久乂安”、“文治张皇垂掌故”描述了北宋时期社会的稳定与文化繁荣,而“写经镌石立汴都”则点出石经的制作地点和形式。诗人提到宋祁、王洙等人的贡献,并指出石经字体的多样,既有小篆又有隶书,还保留了古文字的韵味。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了对石经命运的感慨,“六百年”、“十二版”揭示了岁月流转,石经流传不易,而秀野氏等学者的搜寻也反映出人们对古籍的珍视。诗人批评了世人只关注书法技艺,而忽视了经书的深厚内涵,以及“大盗”导致的文化断裂,最后以“新法废《春秋》”表达了对历史典籍遭受冲击的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赞美了北宋石经的成就,也寓含了对传统文化流失的深沉反思,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收录诗词(37)

彭元瑞(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金山

空青县万仞,雪浪齧孤根。

元气留江影,天光缩涨痕。

鱼龙阴拜舞,岩壑怒崩奔。

向晚千帆没,苍茫海气昏。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浮洲寺

倒景开平湖,浅涨落沙步。

一径入空翠,乱石出新路。

深林蓄微凉,修竹莽回互。

虚亭上暝色,波光动秋树。

云气苍茫生,渔艇晚烟赴。

不见伴鸥人,轻舟自来去。

形式: 古风

远游(其一)

初日照林莽,积霭生庭闱。

长跪拜慈母,有泪不敢垂。

连年客道路,儿生未远离。

力学既苦晚,可复无常师。

负笈出门去,白日东西驰。

远游幸有方,母心毋念之。

儿食有齑粥,母毋念儿饥。

儿服有敝裘,母毋念儿衣。

倚闾勿盼望,岁莫儿当归。

俯首听儿言,丁宁语儿知。

小妹不解事,视母为笑啼。

新妇亦善愁,含泪无言词。

繁忧未能语,匪但离别悲。

父车既已驾,我行复迟迟。

岂无寸草心,珍重三春晖。

仰看林间乌,绕树哑哑飞。

形式: 古风

远游(其二)

神山有威凤,万里求其凰。

十载未能遇,翩然归故乡。

邂逅梧桐阴,锦翼同翱翔。

羽毛耀文采,顾盼生辉光。

竹实既云美,天运亦复昌。

安能老丹穴,而不思明堂。

天风吹红云,灵匹此分张。

岂不念栖息,何以酬文章。

一飞仪虞廷,再飞鸣岐阳。

振羽还神山,比翼游扶桑。

拙哉共命鸟,委曲蓬蒿旁。

形式: 古风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