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金缕曲·花影》由清代诗人竹士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花影在春日中的微妙变化与情感寄托。
开篇“婉娩知谁是”,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花影的探寻,仿佛在询问这轻柔飘逸的影子究竟属于何方神圣。接着“最难忘、神光离合”一句,点明了花影的神秘与迷人之处,其光影交错,变幻莫测,令人难以忘怀。
“乍相逢处,不信有人偷解佩”运用了典故,暗示了花影与人之间的某种神秘联系,仿佛是偶然相遇,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接下来的“微步凌波延伫”描绘了花影在水面上轻轻移动的姿态,充满了动态美。
“怎耐得、春寒如许”则表达了对春寒的无奈与哀愁,同时也暗示了花影在寒冷中依然保持其美丽与坚韧。紧接着的“梁燕已归蝴蝶倦,只斜阳一抹能怜汝”将花影与自然界的生命现象联系起来,通过对比燕子归巢、蝴蝶疲倦,反衬出斜阳下花影的独特魅力,赋予了它一种被怜悯的情感色彩。
“情脉脉,悄无语”进一步深化了花影的内在情感,即使无声,却充满了深情。接下来的“团成没骨留仙住”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花影如同仙子般的存在,其形态独特,难以捕捉,却又令人向往。
“怪宵来、兰釭初烬,欲抛侬去”通过夜幕降临、灯火熄灭的情景,表达了花影在短暂的出现后即将消失的遗憾与不舍。最后,“记得投怀曾一抱,和梦和烟栩栩”回忆了与花影短暂而美好的接触,仿佛梦境一般真实而又虚幻。
“莫错认、离魂倩女”借用古代传说中的倩女离魂故事,表达了对花影可能存在的超自然属性的想象,增加了诗歌的神秘感。结尾“试把芙蓉还自照,叹空空、色相浑无据”通过自我反思,感叹于花影虽美,但终归虚幻,无法触及的本质。
“月未落,尽容与”则以月未落为背景,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花影的永恒之美,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与怀念之情。
整体而言,《金缕曲·花影》通过对花影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神秘,也蕴含了对生命、爱情、时间等主题的深刻思考,体现了竹士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