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漓山图寄寿张京兆羽王先生

群峰挺西粤,漓山最峥嵘。

桂水襟其侧,东汇入沧溟。

瞻彼山且高,俯彼水且清。

高清杳难及,谁藏吏隐名。

山以振其衣,水以濯其缨。

卜筑岩栖胜,开窗听泉鸣。

和之以归鸟,高调等箫笙。

左袖挹浮丘,右手招广成。

晨饮芳兰露,暮掇紫芝英。

蚤谢樊丘辈,已得觅仙灵。

顾余抱微尚,恨不会盖倾。

薄言申至理,聊寄中心诚。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漓山的壮丽景色与隐逸之士的生活情态,洋溢着浓厚的自然与人文之美。首句“群峰挺西粤,漓山最峥嵘”以磅礴之势展现了群山的雄伟,点出漓山的突出地位。接着“桂水襟其侧,东汇入沧溟”描绘了漓山与桂水的关系,水与山的交融,赋予画面动态美。

“瞻彼山且高,俯彼水且清”两句,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山的高峻与水的清澈,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接下来,“高清杳难及,谁藏吏隐名”则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赞美,山与水的象征意义在此得到了深化。

“山以振其衣,水以濯其缨”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山与水的自然状态,同时也寓意着隐士的高洁品质。“卜筑岩栖胜,开窗听泉鸣”进一步展示了隐居生活的情趣,山岩为居所,泉水为伴奏,生活充满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和之以归鸟,高调等箫笙”将归鸟的鸣叫与箫笙的音乐相提并论,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体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诗意化理解。“左袖挹浮丘,右手招广成”运用典故,表达了对仙人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渴望与追求。

“晨饮芳兰露,暮掇紫芝英”描绘了隐士清晨采露、傍晚摘芝的日常,生活简朴而充满诗意。“蚤谢樊丘辈,已得觅仙灵”表达了诗人对传统隐士生活的认同与向往,同时也暗含了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顾余抱微尚,恨不会盖倾”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抱有的微小志向的自省,以及对未能与理想中的隐士相遇的遗憾。“薄言申至理,聊寄中心诚”则以简短的话语总结了全诗的主题,即对自然与隐逸生活的深刻感悟与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漓山美景的描绘与隐士生活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724)

欧必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别傅贞甫纯甫二首(其一)

素秋何萧萧,北风吹野草。

四壁寒蛩鸣,窗前明月皎。

明月尚在床,游子怀远道。

晨起视众星,临岐苦别早。

为乐当及时,颜容易凋老。

形式: 古风

送别傅贞甫纯甫二首(其二)

黄鹄求双飞,千里鸣其匹。

胡马厉北风,踯躅悲相失。

何况同心人,分飞各南北。

携酒上河梁,纵饮无颜色。

行矣此二子,勖哉崇明德。

形式: 古风

病中答蔡德舆见讯

大火自炎烁,日行从南陆。

亭毒翳重阴,群卉望德泽。

松柏寄潜溪,枳棘巢鸾鷟。

鸣蝉当户响,浮云蔽飞阁。

挥手谢世人,微躯何所托。

披褐当轻裘,藜藿可充腹。

所亲蔡德舆,遗我一尺牍。

上以写相思,下以勉所学。

情与天云齐,厚自可风薄。

顾我泣刖人,凭君證奇璞。

引领穗城南,欲往车无轴。

聊用申微章,那能罄衷曲。

形式: 古风

秋日同高修甫张仲朋刘觐国集蔡德舆斋中得金字

羲节弭西陆,素秋何萧森。

凉风起天末,飘飘吹我襟。

杖策城南隅,访君聊停骖。

绕径植修竹,参差盖重阴。

啼鸟迭相和,流水漱玉音。

高会君子室,酌醴咽中林。

伫目睇天地,浩歌复长吟。

河清安可俟,淹忽成古今。

聚散有时易,岂得长相寻。

愿言二三子,结交比断金。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