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图为王冬官题

古之达者苏黄州,览尽赤壁无馀秋。

至今赋在景亦在,诵者如与公同舟。

公舟凌空与物游,东山月出水漫流。

清风徐来酒在手,羽人何处仍丹邱。

曹吴胜负江山羞,洞箫一声生远愁。

眼前水月客知否,一笑自点仙翁头。

水曹年来作浙游,苏堤风景应全收。

却望美人图画里,蒹葭霜满湖南洲。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鉴赏

此诗由明代诗人邵宝所作,题为《赤壁图为王冬官题》。邵宝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苏轼游览赤壁的情景,将历史人物与自然景观巧妙融合,展现了赤壁的壮丽景色和苏轼的豪情逸致。

诗中开篇即以“古之达者苏黄州”引入,点明主题人物苏轼,并通过“览尽赤壁无馀秋”一句,描绘了苏轼对赤壁美景的深刻感受。接下来,“至今赋在景亦在,诵者如与公同舟”,表达了苏轼的诗作与赤壁景致相得益彰,读者仿佛能与苏轼一同泛舟于赤壁之上,共同领略其间的美妙。

“公舟凌空与物游,东山月出水漫流”两句,生动地描绘了苏轼乘舟于赤壁之上,与自然万物共游的情景。月光洒落,水面波光粼粼,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随后,“清风徐来酒在手,羽人何处仍丹邱”则进一步渲染了苏轼饮酒赏月、与仙人共游的逍遥景象,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境界。

“曹吴胜负江山羞,洞箫一声生远愁”两句,借历史典故,表达了对赤壁之战的感慨,同时也暗示了苏轼面对历史风云变幻时的深沉思绪。接着,“眼前水月客知否,一笑自点仙翁头”则以水月为喻,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智慧与豁达,苏轼的一笑,仿佛是对世间一切的释然。

最后,“水曹年来作浙游,苏堤风景应全收”两句,转而描述了苏轼在杭州的游历,特别是对苏堤美景的欣赏。而“却望美人图画里,蒹葭霜满湖南洲”则以想象中的画面结束,表达了对苏轼及其作品的怀念之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

整首诗通过对苏轼游览赤壁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赤壁的自然风光之美,更深入探讨了苏轼的人生态度与哲学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与艺术魅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1648)

邵宝(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哭李方伯惟诚用老杜哀李北海韵

朋游三十年,道谊曾不替。

知公定交初,德音日相继。

公本西平胄,水木有源柢。

少年擅才名,文词出新制。

上书排帝阍,此志一何锐。

门停长者车,青眼风尘际。

仰窥古作者,流衍得真裔。

主司跃然惊,擢桂亦常例。

献策回重瞳,一朝荷嘉惠。

轩昂露头角,清光映宸卫。

寻常笑语间,历历邦家计。

力深稽古馀,致远未尝泥。

大哉养材功,不负文明世。

钟镛悬华轩,圭璧藉文罽。

令弟共翱翔,科重甲辰岁。

发轫铨曹郎,优游养经济。

登俊拔芳翘,黜邪洗荒秽。

公馀日扃门,惟有庭鹤唳。

读礼归故山,三年泪盈袂。

夏官故本兵,独立谢权嬖。

三边诸将臣,始得重轻势。

公心如青天,风月动光霁。

挥毫寓军法,烟云乱行缀。

奉使历南邦,爽气消瘴疠。

西藩领参伯,简在荷先帝。

公初度函关,在在减征税。

向来暴如焚,屏若扫以彗。

所不活群生,臣也誓有毙。

人情甚苦荼,而我独深哜。

移旌向浙江,山水心夙契。

相逢我知心,欢颜照堂砌。

冉冉山云浮,滔滔海波逝。

倡和吊忠魂,情真句还丽。

恶风从北来,群芳不胜脆。

万怪歘呈露,共讶天地闭。

公时居左辖,只手披蒙翳。

抗冲等铁石,调剂参姜桂。

哭声动九关,天乎竟迢递。

力穷叫苍梧,重华久云瘗。

飘然得赋归,冰霜日凌厉。

乾坤浩茫茫,吾道真成滞。

讣音隔三秋,乃复自燕蓟。

日斜望芜汀,些罢愁云蔽。

形式: 古风

萍乡虎

萍乡山中虎,食畜不食人。

人亦感虎意,罟阱不复陈。

虎乃有俗俗有仁,不啻古云父子亲。

姚源洞,华林山。

有人杀人如草菅,吏见野人应厚颜。

形式: 古风

听雨歌读见素所上封事作

章江门下春水来,黄流浑浑无津涯。

居人争言二月八,水神作会多风雷。

拥衾听雨坐中夜,我船明发开未开。

湿云十里接南浦,滕王高阁空崔嵬。

我歌欲登江上台,吁嗟行路真难哉。

莆阳谏草忽在眼,歌声入江江欲回,君看铁柱生莓苔。

形式: 古风

建昌分司古松

古松当中庭,荒馆幸有此。

微风亦秋涛,雨翠复烟紫。

月来夜如何,对我阅文史。

我爱巡行初,见汝见君子。

形式: 古风 押[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