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玉节光临汉水湄,残民喜极更成悲。
岘山何用铭遗爱,千载斯人口是碑。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地方官员何乔新莅临汉水边时的情景。诗中首先提到“玉节光临汉水湄”,“玉节”象征着官员的尊贵身份和权力,“汉水湄”则是指汉水的岸边,整个画面充满了庄重与肃穆。
接着,“残民喜极更成悲”一句,揭示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民生艰难。在官员到来时,百姓们虽然感到欣喜,但这种喜悦之中也夹杂着对过往苦难的回忆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形成了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岘山何用铭遗爱,千载斯人口是碑。”这两句则表达了对官员政绩的评价。岘山,这里可能是指襄阳附近的名山,常被用来比喻官员的德政。诗人认为,无需在岘山上刻石铭文来纪念官员的恩泽,因为百姓们的口耳相传就是最好的碑记。这既是对官员政绩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民间口碑力量的一种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官民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民众对于官员政绩的真实感受,体现了明代社会基层生活的复杂性和人民对公正、仁政的渴望。
不详
又号天苗。何文渊第三子。明代大臣。景泰五年(1454)中进士,后拜刑部侍郎。孝宗嗣位,万安、刘吉等忌乔新刚正,出为南京刑部尚书。未几,复代杜铭为刑部尚书。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正月,吏部尚书王恕举荐为刑部尚书,弘治四年八月(1491年)辞官归里,辞官后杜门著述。弘治十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503年1月19日)卒,年七十六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追赠太子太保,次年追谥文肃
破帽飘飘白发垂,日斜醉饱意施施。
归家尚作骄人态,不记墦间乞食时。
冰鉴当年重德公,近来何事大冬烘。
人间未必无王佐,却认长蛇是卧龙。
梨云漠漠楚天低,缟袂相逢思欲迷。
斗转参横寒漏永,梦回惟听翠禽啼。
姑射仙人冰雪姿,珠冠琼佩下瑶池。
湘江帝子元同调,翠袖相依岁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