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画马(其一)》由明代诗人庄昶所作,通过对“苜蓿空山恋肯肥,性龙骨马本相违”这两句描绘了马与环境、性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展现出对马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见解。
“苜蓿空山恋肯肥”,形象地描绘了一匹马在荒凉的山中,面对着稀少的苜蓿草,却依然执着地追求肥美的食物。这里不仅展现了马的本能需求,也隐喻了人在艰苦环境中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坚持。
“性龙骨马本相违”,则揭示了马的本性和其生存环境之间的不和谐。龙骨马,可能是指马的野性或不驯服的特性,与“空山”、“苜蓿”等元素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马在自然环境中的挣扎与适应问题,同时也反映了人与自然、动物与环境之间复杂的关系。
“古今分定庖羲眼,伯乐虽看认恐非。”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引用“庖羲眼”(即古代传说中的神农氏,象征着辨识万物的能力),以及“伯乐”(古代善于识别千里马的人,比喻能识才之人),表达了对于马(或人才)的识别与评价标准的思考。诗句暗示,即使是最有经验的观察者,也可能因主观偏见或环境限制而难以准确判断事物的本质,强调了认识世界和人的复杂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马为载体,探讨了个体与环境、理想与现实、识别与认知之间的关系,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