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夜宿楞伽寺(其一)

朝泛石湖雪,暮宿楞伽云。

山空夜寒重,对酒不能醺。

三更山月高,起视皓无垠。

水天相映射,气色凌氤氲。

增辉岩壑姿,灭没鸥鹭群。

亦知光景殊,照灼难为分。

有如开玉府,圭璧罗缤纷。

时于万木末,瞥见飘佩雰。

山僧事茗设,扫积供殷勤。

勌来支石鼎,自束松枝焚。

龛灯落残烬,宝垆断馀熏。

还怜江梅色,玉瘦冰肌皲。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鉴赏

此诗描绘了诗人雪夜泛舟石湖,至楞伽寺住宿的情景。首句“朝泛石湖雪,暮宿楞伽云”以简洁之笔勾勒出一幅冬日雪景与夜晚云雾交织的画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接着,“山空夜寒重,对酒不能醺”两句,通过环境的描写,表现了夜晚的寒冷与诗人内心的孤寂。

“三更山月高,起视皓无垠”描绘了诗人起身观月的情景,月光皎洁,仿佛无边无际,展现出月色的广阔与纯净。“水天相映射,气色凌氤氲”则进一步渲染了月光与水色交融的景象,气色弥漫,美不胜收。

“增辉岩壑姿,灭没鸥鹭群”写出了月光照耀下岩石与山谷的美丽姿态,以及鸥鹭在月光中消失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亦知光景殊,照灼难为分”表达了诗人对月光独特魅力的赞叹,即使是最细微的事物也能被月光照亮,难以分辨。

“有如开玉府,圭璧罗缤纷”将月光比作开启的玉府,满布着珍贵的圭璧,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璀璨与珍贵。“时于万木末,瞥见飘佩雰”则通过偶尔瞥见的飘动的树叶,展现了月光下的动态美。

“山僧事茗设,扫积供殷勤”描述了山僧为诗人准备茶饮的情景,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勌来支石鼎,自束松枝焚”写出了山僧为煮茶而准备石鼎和松枝,展现了一种简朴而虔诚的生活态度。“龛灯落残烬,宝垆断馀熏”描绘了茶香四溢的场景,最后以“还怜江梅色,玉瘦冰肌皲”结束,表达了诗人对江边梅花的喜爱之情,梅花的清雅与坚韧,与诗人的心境相契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雪夜泛舟、住宿楞伽寺的宁静画面,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的和谐统一,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和赞美。

收录诗词(820)

文徵明(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 字:徵明
  • 籍贯:因先世衡山
  • 生卒年: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雪夜宿楞伽寺(其二)

天寒万木僵,月出四山静。

积雪缟清夜,幽崖自辉映。

上方衣裘单,俯视寒芒正。

长风扫纤云,平湖竟天净。

倒影落僧窗,横飞湿银镜。

微澜玉塔摇,秀色千岩竞。

俄然万象沉,坐觉群翳屏。

一鸟不复飞,光华久逾盛。

吟怀共朗彻,禅心寄枯劲。

秪觉尘界卑,忘身在高夐。

半空击瑶簪,泠然发孤咏。

万里吾目中,悠悠一渔艇。

形式: 古风

岁暮閒居

陋巷还车马,高斋漫简编。

尘埃销短日,雨雪入残年。

揽照空双鬓,探囊有一钱。

西风洒修竹,吾意已萧然。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南楼(其一)

南楼冰雪尽,江郭岁年穷。

暮岭延西日,枯条振北风。

孤云天一握,万事鬓双蓬。

徙倚青烟灭,萧条在眼中。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南楼(其二)

西山开晚霁,返照落窗中。

岁事收残雪,生涯入断鸿。

寒多裘失重,愁剧酒无功。

零落双桐树,萧萧不受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