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李殿丞通判处州

拜官将近亲,不畏千里险。

溯流上赣水,石乱波惊飐。

舟人素已谙,曲折就回闪。

岂虞失便利,倚惯忧亦掩。

昔余从平流,悸梦尚成魇。

今逢子方去,青䋏丝新染。

沙头有堠吏,惴立板方敛。

鸿雁正来翔,竞看朱服俨。

形式: 古风 押[俭]韵

翻译

即将拜官远离亲人,不惧千里艰险的路途。
逆流而上赣江水,乱石激起惊涛骇浪。
船夫对这条路线熟悉,灵活应对回旋转折。
怎会担忧行船不便,习惯于依赖,忧虑也隐藏。
过去顺流而下时,恐惧的梦境仍如噩梦般缠绕。
如今你将离去,青緄的新丝衣色鲜艳。
河岸哨兵紧张站立,板眼收敛,心绪不安。
大雁正飞翔而来,争相注视着你身着的红袍威严。

注释

拜官:升官。
近亲:亲人。
不畏:不怕。
千里险:千里艰险。
溯流:逆流。
赣水:赣江。
石乱:乱石。
波惊飐:激起惊涛。
舟人:船夫。
素已谙:熟悉。
曲折:曲折。
回闪:回旋。
岂虞:怎会担忧。
便利:行船方便。
倚惯:习惯依赖。
忧亦掩:忧虑隐藏。
昔余:过去。
平流:顺流。
悸梦:恐惧的梦。
成魇:如噩梦。
子方去:你将离去。
青䋏丝:青緄的新丝。
新染:鲜艳。
沙头:河岸。
堠吏:哨兵。
惴立:紧张站立。
板方敛:板眼收敛。
鸿雁:大雁。
朱服:红袍。
俨:威严。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所作的《送李殿丞通判处州》。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李殿丞赴任处州的送别之情,以及对旅途艰险的关切。首句“拜官将近亲”写出了李殿丞即将远离家乡赴任,显示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决心和勇气。接下来的“溯流上赣水,石乱波惊飐”描绘了赣水上的险恶景象,水流湍急,石头嶙峋,波浪翻滚,暗示了旅途的艰难。

诗人以舟人的熟悉水性与之对比,“舟人素已谙,曲折就回闪”,表达出对李殿丞应对能力的信任。然而,他仍担心友人可能因习惯于平稳而忽视安全,“岂虞失便利,倚惯忧亦掩”。回忆自己以往的经历,诗人感叹“昔余从平流,悸梦尚成魇”,表明自己对顺流而下的平静旅程也有过恐惧。

最后四句,诗人通过“沙头有堠吏,惴立板方敛”形象地刻画了岸边官员的紧张神情,他们注视着李殿丞离去的船只,表现出对官员出行的敬畏。而“鸿雁正来翔,竞看朱服俨”则以飞翔的大雁和官员鲜明的服饰为背景,增添了送别的肃穆气氛,寓言般地表达了对友人仕途显赫的祝愿。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人的担忧,又有对仕途的期许,展现了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送李献甫

览君南来诗,如对江上景。

今忽告我归,东风生马颈。

马行日几里,到家梅萼逞。

重登石头城,为我一引领。

形式: 古风 押[梗]韵

送李灏秀才南归

乘驴雪中来,别我千里归。

江南梅花发,身与越乌飞。

几年客大梁,著尽箧中衣。

空馀一束书,去恨识者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送杜君懿屯田通判宣州

京兆外郎称善书,当时相与集江都。

日书藤纸争持去,长钩细画如珊瑚。

自兹乖隔三十载,始驾吾乡别乘车。

吾乡素誇紫毫笔,因我又加苍鼠须。

最先赏爱杜丞相,中间喜用蔡君谟。

尔后仿传无限数,州符县板仍抹涂。

鼠虽可杀不易得,猫口夺之烦叱驱。

若君字大笔亦大,穿墉琐质无长胡。

君到官,治事馀。呼诸葛,试问渠。

形式: 古风

送杜挺之郎中知虔州

大庾岭边无腊雪,惟有梅花与明月。

月光如水来向人,太守得闲杯耳热。

吹香入酒望梁宋,正是苦寒绵可折。

亦当念君君行南,南方无冰地不裂。

此身不到五侯门,肥羔酿酒槐槽咽。

玉色少年生颊春,解笑吟肠冷如铁。

冲风冒霰入广文,老与诸生开反切。

重嗟君远隔江湖,虽得丰甘牙已缺。

官娥执乐一千指,脩颈慢肌衣错缬。

定逢宾客强排娖,舞彻六幺红袖掣。

人竞羡君君愈疲,夜归坐閤思予说。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