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瑶池燕》由明代诗人沈宜修所作,描绘了一幅春日里花木扶疏、轻寒袭人的景象,以及女子对时光流逝、春信难觅的感慨。
首句“轻寒阵阵欺花困”,以“轻寒”开篇,点明了季节的变换,寒意虽轻,却足以让花朵感到困顿,暗示着春天的脆弱与短暂。接着,“半袅垂杨,乍笼馀恨”两句,通过垂柳的轻柔与淡淡的哀愁,进一步渲染了春末夏初时节特有的伤感氛围。柳枝半垂,似乎在诉说着未尽的故事,而“笼”字则形象地描绘出一种朦胧、忧郁的意境。
“藏微晕。罗巾愁湿妆前认”两句,将镜头转向一位女子,她或许是在花前徘徊,或是对着镜中映照的自己,发现妆容已因泪水而模糊,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哀叹,也是内心情感的流露。女子的愁绪如同微晕般难以言说,却又无处不在,连罗巾都因此而湿透。
“傍帘栊、花影堆闷。香消损。”这里通过描写女子身边的环境——帘栊旁堆积的花影和逐渐消散的香气,进一步强化了她内心的压抑与孤独。花影的堆积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香气的消散则暗示着美好事物的短暂与易逝。
最后,“东风几负春信。凭谁讯。平波正远怜双鬓。”东风本是春的使者,但在女子看来,它似乎一次次辜负了传递春的消息,让人不禁怀疑起它的存在。她独自一人,面对着远方平静的水面,怜惜着自己的双鬓,表达了对青春易逝、岁月无情的深深感慨。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展现了女子在春末夏初时节对自然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时光即将逝去的无奈与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