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僻

地僻门常闭,家贫客自疏。

溪山行老我,风月不欺予。

谩有书成诵,端无货可居。

清江千里道,持此问舂锄。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我住的地方偏僻,家门常常紧闭,因为家中贫穷,来访的客人也少。
我在这山水间老去,只有风月相伴,它们不会欺骗我。
虽然有些知识已经熟记于心,但没有财物可以交换或出售。
尽管清江千里,道路漫长,我仍想带着这些知识,去向农夫们请教。

注释

地僻:偏远。
门常闭:门经常关闭。
家贫:家中贫困。
客自疏:客人自然稀少。
溪山:山川溪流。
风月:自然景色,也可指时光。
不欺予:不会亏待我。
谩有:徒然有。
书成诵:熟读成诵的知识。
货可居:可以交易的货物。
清江:清澈的江水。
持此:带着这些。
问舂锄:询问农耕之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隐逸生活的景象,以及诗人对于知识与物质财富关系的思考。首句"地僻门常闭,家贫客自疏"表达了诗人居住在偏远的地方,家境清贫,因此很少有客人来访。这两句通过对环境和生活状况的描述,设置了一种淡泊明志、不与世俗纷争的基调。

接下来的"溪山行老我,风月不欺予"则是诗人表达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喜爱在大自然中漫步。"风月不欺予"意味着自然界的美好是不变的,不会欺骗或背叛他,这里也反映出诗人对于自然的情感寄托。

"谩有书成诵,端无货可居"这两句则转向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尽管诗人读书甚多,但在物质财富上却一贫如洗。这表明诗人更重视精神上的充实,而非物质的积累。

最后两句"清江千里道,持此问舂锄",诗人通过询问耕田的人,传达了自己对于生活简单而深远的理解和向往。这里的"舂锄"通常指的是农夫手中的工具,这个问题不仅是在询问具体的路程,更是在探讨如何在简朴的生活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综上所述,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和个人内心世界的抒发,表达了诗人超脱物欲、追求精神自由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359)

朱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州(今安徽潜山)人,卜居四明鄞县(今属浙欲)。绍兴八年(1138),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兼实录院检讨官、祠部员外郎、秘书少监、起居舍人。十一年,为中书舍人。秦桧恶他不附己,谪居韶州十九年。桧死,充秘阁修撰,出知宣州、平欲府。乾道三年卒,年七十一。名山胜景,游览殆

  • 号:潜山居士
  • 籍贯:省事老
  • 生卒年:1097—1167

相关古诗词

戏同诸子书所见

已老犹痴作蠹鱼,出门延望立须臾。

或深或浅花先后,半霁半阴云有无。

山月向人俱引领,海风无日不嘘枯。

论诗各尽诸郎意,篱落之中自可娱。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虞]韵

戏事

相逢多戏事,聊以度长年。

间出诗联句,时因酒合钱。

歌狂无所择,棋胜亦欣然。

龌龊好苛礼,逡巡不敢前。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有惠益母粉及当归者

多病年来叹早衰,试凭草木为扶微。

关心药裹知多少,系肘方书识是非。

曾子定应怜益母,曹公端解寄当归。

从今洗面饶光泽,血气仍充旧带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有惠曾公逍遥楼字者

蒲阪今灰烬,兹楼亦草莱。

如何三字大,却到百蛮开。

屋漏真能尔,霜严可畏哉。

置之当座右,亲手拂尘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