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山行

烈山焚长茅,漫天焚老木。

老木中焚空,葺茅以为屋。茅根可伐,树根难斸。

轮囷离奇不受犁,枉用驱来茧栗犊。

春初种烟,夏初种谷。五月绿云收,八月黄云熟。

深冬百昌尽,犹见蔓菁绿。山肥稍缩,树根稍秃。

水工开浚,上引飞瀑。

高高下下成良田,尽种黍稷与穜稑。

山高水深,水不上陆。蔗园茶陇,足供饘粥。

君不见塞翁之马有得失,耀德之陂旋反覆。

耕山成败人岂知,知者天边两黄鹄。

吁嗟乎,老农耕田不果腹,不耕村田耕山谷。

山中豺虎食人肉,今日吞声向山哭。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耕山行》描绘了古代农民在山地耕作的艰辛生活,充满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洞察和对劳作的深切感慨。

诗的开头以“烈山焚长茅,漫天焚老木”描绘了山林被焚烧的场景,预示着土地的开垦。接着,“老木中焚空,葺茅以为屋”描述了人们利用烧剩的木料建造简陋的住所。这里展现了原始的生存状态和对自然资源的朴素利用。

“茅根可伐,树根难斸。轮囷离奇不受犁,枉用驱来茧栗犊。”这一句通过对比茅草和树木的根部,以及难以犁耕的山地,形象地表现了山地耕作的困难。同时,引入“茧栗犊”的驱赶,进一步强调了劳动的艰辛。

接下来,“春初种烟,夏初种谷。五月绿云收,八月黄云熟。”描绘了四季的农事活动,从播种到收获,展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往复。而“深冬百昌尽,犹见蔓菁绿”则展示了即使在严冬,仍有作物保持生机,体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对生命的尊重。

“山肥稍缩,树根稍秃。水工开浚,上引飞瀑。”描述了山地的地形变化和水利工程的建设,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通过“高高下下成良田,尽种黍稷与穜稑”,展现了山地农业的多样化种植。

“山高水深,水不上陆。蔗园茶陇,足供饘粥。”进一步描绘了山地农业的特色,强调了水资源的利用和作物的多样性,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最后,“君不见塞翁之马有得失,耀德之陂旋反覆。耕山成败人岂知,知者天边两黄鹄。”引用塞翁失马的故事,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命运不可预测的感慨。同时,将农民的耕作与天边的黄鹄相联系,暗示了农民虽辛勤劳作,但成功与否往往超出了个人的掌控,充满了对命运的无奈和对自然界的敬畏。

“吁嗟乎,老农耕田不果腹,不耕村田耕山谷。山中豺虎食人肉,今日吞声向山哭。”则直接表达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然环境的恐惧,揭示了他们面对自然灾害和野生动物威胁时的无助和痛苦。

综上所述,《耕山行》不仅是一首反映古代农民生活艰辛的诗歌,也蕴含了对自然环境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它通过生动的描写和寓意深刻的比喻,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在艰苦环境中农民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收录诗词(73)

梁成楠(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雨过新竹闻郑君毓臣将赴厦门

江户山川彩笔收,挂帆又作厦门游。

弄风燕马何思越,识巷殷人尚入周。

诗义毛笺多岁月,家风糊口自春秋。

两情蛩蟨原难别,天意重教苦雨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题徐庆超春波洗砚图(其一)

楼船横海纪殊勋,缓带轻裘又见君。

一片绿波朝涤砚,满堂红烛夜论文。

传来去病真无敌,写入丹青更不群。

燕颔虎头奇相在,凌烟褒鄂漫风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文]韵

题徐庆超春波洗砚图(其二)

枌社曾闻细柳开,弓刀千骑肃春雷。

雅歌自有投壶兴,胜算非徒聚米才。

鲸浪早从闽海靖,豹幢重指越山来。

右军书法传曹霸,手写兰亭日几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六月二十二日闻台湾鸡笼屿不守感愤书此和奯盦韵(其一)

此地实天险,何人忘敌雠。

丧师无罪罚,乘乱更诛求。

已欠徐禧死,还防郭默谋。

精兵虽急渡,丑女任兹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