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宋朝时期的禅宗偈颂,由释普度所作,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中关于"空"和"见"的深刻理解。首句"见身无实是佛见",强调观察到自我和身体的虚幻本质,即认识到一切法无自性,这是佛教中修行的重要一步,也是接近佛性的境界。"了心如幻是佛了"进一步阐述,了解心念的虚幻不实,就能达到佛的智慧。
"了得身心本性空"点明了修行的目标,即认识到身心的本来就是空无自性的,这与佛的境界并无差别。最后一句"斯人与佛何殊别",提出这样的修行者与佛在本质上并无区别,已经达到了涅槃寂静的境地。
"坐底坐,立底立",看似寻常的起居动作,实则寓含了禅定中的自在无碍,无论静坐还是站立,都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觉知。"触目遇缘,更非他物",则表明修行者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能以空性观照,不被外在所束缚,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日常生活的描绘,传达了佛教中关于空性和觉知的禅修理念,体现了禅宗的直观与实践并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