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移梅种竹趁阳春,举目江山发兴新。
曲槛疏窗那草草,飞檐碧瓦已鳞鳞。
鼎来好语酬佳景,更有高僧话净因。
步屧踌躇乌亦喜,不嫌风雨垫冠巾。
此诗描绘了诗人与弟弟及高僧一同在春日里游览新亭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美景与人文雅趣的和谐交融。
首句“移梅种竹趁阳春”开篇即点明时节与活动,春日里移栽梅花,种植翠竹,充满生机与活力。接着“举目江山发兴新”,诗人放眼望去,山河壮丽,激发了新的兴致与灵感。
“曲槛疏窗那草草,飞檐碧瓦已鳞鳞。”两句细致描绘了亭台楼阁的建筑之美,曲曲折折的栏杆,稀疏的窗户,以及飞檐上的碧瓦,排列整齐,如同鱼鳞般有序,展现出建筑的精致与和谐。
“鼎来好语酬佳景,更有高僧话净因。”诗人与弟弟裴弟深甫及高僧交谈,言语中充满了对美好景色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对清净之因的探讨,表达了对精神层面追求的重视。
最后,“步屧踌躇乌亦喜,不嫌风雨垫冠巾。”诗人漫步于亭中,即使遇到风雨,也无妨,连乌鸦都显得欢喜,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宜人与氛围的愉悦。整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更融入了人文情感与哲思,展现了宋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不详
诗人、词人。初名造,又字景温;入仕后改名适,饶州鄱阳(今江西省波阳县)人,洪皓长子,累官至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卒谥文惠。与弟弟洪遵、洪迈皆以文学负盛名,有“鄱阳英气钟三秀”之称。同时,他在金石学方面造诣颇深,与欧阳修、赵明诚并称为宋代金石三大家
常年穷腊无一白,盈尺冬来已屡书。
底事天公太手熟,又同春絮到阶除。
佳丽并包地,曼花子夜香。
望中团野色,尘外发天光。
小队高牙驻,轻裘清啸长。
故应堂上燕,相与贺雕梁。
平野风烟阔,孤村父老存。
薄云低故堞,落日逐輶轩。
分裂时云久,澄清敌未吞。
春光满花柳,天道竟何言。
玉帛齐盟亦可寻,东风著面客尘侵。
隋堤望远人烟少,汴水流乾辙迹深。
桃李不言应感旧,山川无主祇伤今。
遗民久厌腥膻苦,辟国谋乖负此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