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鷟所作的《报文成(其二)》。诗中通过对比“愁”与“死”的价值,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展现了深沉的情感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首句“他道愁胜死”,以旁观者的口吻提出观点,认为愁苦比死亡更胜一筹。这里的“愁”并非简单的忧郁或烦恼,而是深入骨髓、难以排遣的情绪,它可能源于对未知的恐惧、对失去的不舍,或是对未来的忧虑。这种愁苦之深,甚至超越了生死的界限,成为一种更为复杂、持久的情感体验。
次句“儿言死胜愁”,则从另一个角度出发,表达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看法。这里的孩子或许代表了年轻、无知或是对生命本质的直觉理解。孩子的话语暗示,死亡虽然残酷,但相较于无尽的愁苦,它可能是一种解脱。这句诗在对比中揭示了不同年龄、不同生活经验下对生命、死亡和情感的不同理解和态度。
后两句“日夜悬心忆,知隔几年秋”,将情感的焦点转向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人夜以继日地挂念着亲人,心中充满了对相聚的渴望。然而,现实却仿佛隔着漫长的岁月,每一次的思念都伴随着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哀叹。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思念的痛苦,也反映了时间的无情和距离的遥远,让人感受到深深的孤独和期盼。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对时间和空间的深刻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关于愁苦与死亡的探讨,更是对亲情、思念以及生命意义的深刻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