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旅人夜行于边塞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边塞诗风格。首句“山口严扃月照营”以“扃”字生动地刻画了山口的险峻与封闭,而“月照营”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神秘的氛围。次句“等闲客过待鸡鸣”则通过“等闲”二字,展现了旅人的从容不迫,同时“待鸡鸣”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旅途的漫长。
后两句“此身已在重边外,不怕《阳关》第四声”,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前一句“此身已在重边外”直接点明了旅人身处边疆,远离家乡的现实,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适应与接受。后一句“不怕《阳关》第四声”则引用了王之涣《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境,这里的“《阳关》第四声”可能指的是《阳关三叠》这首曲子的最后一个音符,象征着离别的哀愁。然而,诗人却说“不怕”,这不仅是对音乐哀愁的超越,也是对边塞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体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场景描写和情感表达,展现了边塞旅人的孤独与坚韧,以及对远方的向往与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