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郑元祐对朋友张先生的一首和诗,内容主要围绕生死、归乡、英雄事迹以及学问传承展开。首句“白骨自应无葬地”表达了对生死的沉思,暗示了世事变迁,人生如梦;“青山可复有遗民?”则以青山为背景,询问是否还有故人存在,流露出对旧友的怀念。
“何时得返屠羊肆?”可能暗指张先生曾经的生活或经历,表达了诗人希望他能回归平淡生活的愿望。“古庙无惭刺虎人”赞扬了张先生的英勇,即使身处庙堂,其精神犹在。
“制锦邑中推令子,听经池上跃修鳞”通过描绘张先生的儿子在邑中受到尊敬和池边听经的场景,展现了家族的荣耀与教化之风。“绿云洞里遗编在”可能指的是张先生的著作,暗示他的学问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最后两句“循省加工莫厌频”鼓励张先生不断自我反省和精进,不厌其烦地追求学问的深化,体现了对学问严谨态度的赞美。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深沉,既表达了对友人的敬仰,也寓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