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三十六)

有佛处不得住,生铁称锤被虫蛀。

无佛处急走过,撞著嵩山破灶堕。

三十里外莫错举,两个石人相耳语。

恁么则不去也,此语已行遍天下。

摘杨华,摘杨华,唵嚤呢哒哩吽㗶吒。

形式: 偈颂

翻译

在有佛的地方不能停留,如同生铁铸成的锤子会被虫蛀。
在没有佛的地方匆匆经过,不小心撞倒了嵩山上的破灶。
即使在三十里之外也不能误判,因为两座石人似乎在低语交谈。
既然如此,就不能离开,这句话已经传遍了天下。
摘杨花,摘杨花,这是唵嚤呢哒哩吽㗶吒的咒语。

注释

有佛处:指有佛法或寺庙的地方。
不得住:不能停留。
生铁称锤:比喻坚固的东西。
被虫蛀:象征受到破坏或衰败。
无佛处:指没有佛法的地方。
急走过:匆忙经过。
嵩山:中国著名的山脉。
破灶:破旧的炉灶,象征不吉利的事物。
三十里外:远处。
错举:错误的判断。
石人相耳语:形容石像仿佛在低声交谈。
恁么:如此。
不去也:不能离开。
此语:这句话。
行遍天下:流传广泛。
摘杨华:摘取杨花的动作,可能象征某种仪式或象征意义。
唵嚤呢哒哩吽㗶吒:可能是佛教或某种宗教的咒语。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宗大师释宗杲的《颂古一百二十一首》中的第三十六首。它以禅宗的语言和象征手法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寻找真理的心境。

"有佛处不得住,生铁称锤被虫蛀",这两句寓言般地描述了在看似神圣的地方(有佛之处)反而难以停留,如同生铁铸成的锤子因放置不当而被虫蛀蚀,暗示了追求佛法的人不能执着于表面的佛法形式,而应深入内在。

"无佛处急走过,撞著嵩山破灶堕",意指在没有佛法的地方也要迅速通过,不被迷惑,就像误撞到破旧的灶台,象征着修行者要保持警觉,不被外在环境所困。

"三十里外莫错举,两个石人相耳语",进一步强调了观察事物要远离表象,像石人一般静观,它们虽不能言语,却能启示修行者内心的对话。

"恁么则不去也,此语已行遍天下",表达了真理不随地域而变,无论何处,只要悟透这个道理,就能超越一切。

最后四句"摘杨华,摘杨华,唵嚤呢哒哩吽㗶吒",可能是禅宗的咒语或口令,用于引导修行者进入冥想状态,或是对佛法核心理念的象征性总结。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生动的比喻和禅修的意象,传达了禅宗关于放下执着、直指人心的教义。

收录诗词(425)

释宗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俗姓奚,临济宗僧人,是宋代禅宗史上“看话禅”派的创始人,法名妙喜,赐号“大慧普觉禅师”。宗杲生活于北、南宋之际,在南渡后倡明儒佛渗透、回应儒家辟佛方面立下大功。他不仅是连结南北两宋僧人与儒学的重要环节,而且也是南宋佛教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 字:昙晦
  • 籍贯:江南东路宣州宁国(今安徽宁国)
  • 生卒年:1089~1163

相关古诗词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一一六)

崎崎岖岖平坦坦,平坦坦处甚崎岖。

蓦地跛驴能蹴蹋,抹过追风天马驹。

形式: 偈颂 押[虞]韵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一一四)

三世诸佛不知有,老老大在外边走。

眼皮盖尽五须弥,大洋海里翻筋斗。

狸奴白牯却知有,瀑布不溜青山走。

堪笑无端王老师,错认簸箕作熨斗。

形式: 偈颂 押[有]韵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一一二)

电光石火尚犹迟,猗死禅和那得知。

转面回头拟寻讨,夕阳已过绿梢西。

形式: 偈颂

颂古一百二十一首(其一○七)

春至自开华,秋来还落叶。

黄面老瞿昙,休摇三寸舌。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