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山居即事十首(其九)

搔首寒窗下,荒山草树迷。

鸟声喧昼寂,雁阵接天低。

更欲开三径,终当把一犁。

此心非傲世,揣分合幽栖。

形式: 古风 押[齐]韵

翻译

在寒冷的窗下独自挠头,四周是荒芜的山野和杂乱的草木。
白天鸟儿的叫声显得格外热闹,但又显得寂静,大雁排成队列低飞接近天际。
我渴望开辟三条小径,最终回归田园,拿起犁头耕作。
我的本意并非自视清高,而是根据自己的身份和境遇,适合过上隐居的生活。

注释

搔首:形容思考或焦虑时用手抓头。
寒窗:寒冷的窗户,指书房或学习的地方。
荒山草树:形容环境荒凉,树木丛生。
喧昼寂:鸟鸣声虽多,却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雁阵:大雁成群结队飞行。
三径:古代隐士住处的代称,这里指归隐的小路。
一犁:农具,象征耕作生活。
傲世:自视甚高,看不起世人。
揣分:衡量自己的身份和地位。
幽栖:幽静的隐居生活。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逸之人的山中生活。开篇“搔首寒窗下,荒山草树迷”两句,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在寒冷的室内对着窗外荒凉的山景发呆的情状。"搔首"表达的是诗人闲适自得的心境,"寒窗"则是季节和环境的写照,而"荒山草树迷"则描绘了周遭环境的荒凉与自然之美。

接下来的“鸟声喧昼寂,雁阵接天低”两句,通过对比鲜明地勾勒出诗人所处的静谧与孤独。白日中,鸟鸣虽多,却显得格外安静("喧昼寂"),而远方的雁阵飞过,更增添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更欲开三径,终当把一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以及他希望长久地留在这宁静的山中,将手中的犁耙用于耕作,过上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

最后两句“此心非傲世,揣分合幽栖”则透露了诗人内心的真实想法。"此心非傲世"表明诗人的退隐并非出于对世俗的不屑,而是出自一份超然的选择;而“揣分合幽栖”则强调了他愿意在这宁静的山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与生动的景物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尘世、回归自然的心境。

收录诗词(1146)

吴芾(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浙江台州府人(现今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田市吴桥村)人。绍兴二年(1132)进士,官秘书正字,因揭露秦桧卖国专权被罢官。后任监察御史,上疏宋高宗自爱自强、励精图治

  • 字:明可
  • 号:湖山居士
  • 生卒年:1104—1183

相关古诗词

初冬山居即事十首(其八)

年去惊人老,坐来忘夜深。

未能成一事,何敢废分阴。

灯尽添残烛,山寒拥败衾。

幸无尘俗虑,聊遂读书心。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初冬山居即事十首(其七)

久出畏人事,端来避世纷。

山光闲里见,樵唱静中闻。

茗碗晴翻雪,香炉晓吐云。

已应空百念,勿复叹离群。

形式: 古风 押[文]韵

初冬山居即事十首(其六)

本是山中客,胡为作远游。

风波惊脱险,岩谷喜寻幽。

纸帐寒来煖,僧蔬饱即休。

百年如一梦,此外复何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初冬山居即事十首(其五)

节物随时变,斜阳一望中。

暮云重叠碧,远树浅深红。

菊色滋寒露,芦花荡晚风。

一樽谁与共,独立意无穷。

形式: 古风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