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鸿禧废寺,听旧僧心敬言

渡南已四叶,继统属济王。

祀国支圯柱,前星掩寒芒。

帏妍肇牝晨,奴谋肆鸱张。

两潘为义激,不顾百口戕。

起以奉其主,近在苕水阳。

天津斡斗杓,海底洗日光。

人非霍狄俦,谁是涉险航?

闻其被戮时,母老两鬓霜。

吐辞语观者,令人殊激昂。

吾见宋忠臣,虽死犹不亡。

至今草间燐,荧荧出幽房。

北城鸿禧寺,栋宇自萧梁。

两潘举义日,俾众听钟撞。

哀哉城门火,遽遗池鱼殃。

遂指寺逆地,潴宫示非常。

田断饭僧粥,炉冷供佛香。

金像久颓剥,青苔重悲凉。

仰惧枅栱坠,俯叹榛莽长。

残僧四五人,饥用篾束肠。

敬也业尤白,宴坐不下堂。

家本蜀杨氏,能言寺之详。

补苴罄衣钵,创巨医难良。

更今百廿年,我来重彷徨。

潘忠世莫雪,寺废人弗伤。

天高莫之诉,题诗空慨慷。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郑元祐的《游鸿禧废寺,听旧僧心敬言》描绘了诗人游览废弃的鸿禧寺,聆听老僧心敬讲述历史往事的情景。诗中通过“渡南已四叶”暗示时间流逝,济王继位的背景,以及对国家支柱的赞美。接着,诗人提到两潘义士的英勇行为,他们不顾自身安危,坚守道义,最终牺牲。他们的事迹激励人心,但结局凄惨,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

诗人感慨万分,指出即使在战火纷飞中,忠臣的精神不死,寺庙成为历史遗迹,仍能激发人们的敬仰。鸿禧寺的衰败,如“栋宇自萧梁”,僧人的生活困苦,“田断饭僧粥,炉冷供佛香”。金像剥落,环境荒凉,诗人对僧人的坚韧和寺庙的命运深感同情。

诗的结尾,诗人表达了自己的遗憾与无奈,忠臣的事迹未能得到公正昭雪,寺庙荒废,人们却无暇顾及。他只能仰望苍天,空自感慨,流露出深深的感慨之情。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对历史人物和文化的深深敬意。

收录诗词(542)

郑元祐(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送俞漕掾

乡年子胡子,在杭客僧坊。

褐衣冷不絮,蛙灶突不炀。

直言迅风霆,劲气蟠穹苍。

独与俞校理,笑语温而庄。

心探群经奥,目短百氏墙。

折衷不求似,各极其短长。

我时为诸生,拱听私自庆。

融万会于一,掣蔀睹日光。

死生一阔别,今几四十霜。

我既为饥驱,东泛吴下航。

俞公有犹子,吏事析豪芒。

读书复读律,才比百鍊钢。

漕府多俊彦,何异雁鹜行。

秩满升帅府,年劳跻省郎。

功名晚亨奋,自可上庙堂。

我忝里闬末,看子青云翔。

威凤一高举,应龙岂终藏?

送子岁年暮,赠子金玉章。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悯农,送张德常吴令出郊劝农,兼柬国瑞公相

日行底天廓,劝农正其时。

畇畇土膏动,穆穆条风吹。

渚花尚自媚,汀柳亦间垂。

中吴号沃壤,东作多遗黎。

首更太伯化,民俗恒熙熙。

一从干戈兴,杀虏令人悲。

草生髑髅眼,灶绝茅茨炊。

十室存二三,烧劫偶见遗。

官租不少贷,民力何由支?

张侯尹吴县,冰檗严矜持。

徵科泪暗落,且复鞭创痍。

兹当东作兴,载耜循年规。

言告加勉勖,心伤为嗟咨。

田老锋镝馀,仅保骨与皮。

犹复望岁丰,迎拜携孤嫠。

茹芹敢望饱,无力堪拖犁。

嚼虱恒苦腥,饭牛恒苦饥。

侯为百里宰,腹笥盛书诗。

民劳曷小康,民病曷小医?

虢文谏周室,千古有令仪。

咽饿啖儿肉,何人埋父尸?

民力苟不苏,天鉴亦不私。

上帝专主宰,臣言谅非痴。

形式: 古风

鹤巢,次张贞居韵

胎禽巢居迥,每在林表松。

栋梁架青冥,户牖瞰碧峰。

欲睹仙者驭,每怀尘外踪。

玉童坐吹笙,娟娟好颜容。

时归理其室,护以虎与龙。

茅檐瑶草香,欲往路莫从。

星宫集群真,霞光覆千重。

邂逅十洲上,仙圣应相逢。

形式: 古风 押[冬]韵

赋采香径,送吴县张令升佐嘉定州

泰伯常采药,深蹊入芳菲。

攀桂作帷帐,纫兰制裳衣。

坐令文身俗,悉从端委归。

支胤后世君,礼让日渐违。

迷阳行棘足,蘼芜露沾衣。

三秀不改度,斋房耀灵辉。

撷之荐瑶席,神享民是依。

形式: 古风 押[微]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