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京北流人》由宋代诗人刘攽所作,通过描绘流放者的悲惨境遇,展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与无奈。
首句“嗟尔流人亦可悲”,以感叹的语气开篇,直接点明了主题——对流放者的同情。接着,“白头老叟抱中儿”一句,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年迈老人怀抱幼子的画面,不仅表现了家庭的破碎,也暗示了流放者普遍面临的家庭分离之痛。
“不羞远作投荒客,自恨生迟外户时。”这两句表达了流放者对于自己命运的无奈与自责。他们不以远离家乡、流放到偏远之地为耻,而是深深后悔生于错乱的时代,未能在安定的环境中生活。
“鱼失江湖相喣沫,鸟囚笼槛苦啼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流放者比作失去了自由的鱼和鸟,它们在狭小的空间里痛苦挣扎,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象征着流放者生活的艰难与困苦。
“乡原日日生荆棘,说似旁人犹涕垂。”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故乡日渐荒芜,流放者即使向他人诉说自己的遭遇,旁观者也会为之动容落泪。这不仅是对流放者不幸命运的同情,也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流放者在社会动荡时期所承受的苦难,以及他们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