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之京师杂别(其二)

看人争著祖生鞭,彩笔江湖焰黯然。

亲在名心留百一,我行客路惯三千。

谁从贫女求新锦,肯向朱门理旧弦。

吴市箫声燕市筑,一般凄断有谁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将之京师杂别(其二)》由清代诗人黄景仁所作,通过对比与反衬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洞察。

首联“看人争著祖生鞭,彩笔江湖焰黯然”,以“祖生鞭”这一典故,形象地描绘了人们为了追求功名利禄而激烈竞争的场景,同时用“彩笔江湖焰黯然”来反衬出这种竞争背后的空虚与无奈。这里,“彩笔”象征着才华与梦想,“江湖焰黯然”则暗示了这些梦想在现实面前的微弱与黯淡。

颔联“亲在名心留百一,我行客路惯三千”,进一步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一方面,他深知亲人对自己的期望与支持,但另一方面,他却不得不踏上充满未知与艰辛的旅程,追求自己的理想与命运。数字“百一”与“三千”的对比,既展现了诗人对亲情的珍视,也反映了他对旅途漫长与艰难的清醒认识。

颈联“谁从贫女求新锦,肯向朱门理旧弦”,通过贫女与富贵人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感慨。贫女虽穷困,却渴望得到新锦的温暖与美丽;而富贵人家却不愿再弹奏旧日的琴弦,这不仅反映了社会阶层之间的隔阂,也暗含了诗人对人性冷漠与社会变迁的反思。

尾联“吴市箫声燕市筑,一般凄断有谁怜”,以吴市箫声与燕市筑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离别的凄凉与哀伤。无论是吴市的箫声还是燕市的筑声,都承载着离别与思念的情感,但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并同情这份情感的深沉与痛苦呢?这一问,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引发了读者对于人性孤独与社会冷漠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离别、竞争、社会不公以及人性孤独的深刻描绘,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

收录诗词(1183)

黄景仁(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诗人。一字仲则。四岁而孤,家境清贫,少年时即负诗名,为谋生计,曾四方奔波。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后授县丞,未及补官即在贫病交加中客死他乡,年仅35岁。诗负盛名,为“毗陵七子”之一。诗学李白,所作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凄怆之情怀,也有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诗极有特色。亦能词。著有《两当轩全集》

  • 字:汉镛
  • 号:鹿菲子
  • 籍贯: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
  • 生卒年:1749~1783

相关古诗词

将之京师杂别(其三)

穷交数子共酸辛,脉脉临歧语未申。

割席管宁休罢读,分财鲍叔尚知贫。

初心小负栖岩约,后会依然戴笠人。

除是白云知此意,几曾情艳软红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将之京师杂别(其四)

说著因人意转慵,沙痕到处印泥踪。

原曾好客依都遍,邹季论交别更浓。

浪许词场夸姓氏,要将人海荡心胸。

不妨面似先生黑,上帝何曾杀黑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

将之京师杂别(其六)

载酒扁舟障锦车,风情无际擅年华。

牵魂西子湖头月,照泪吴王苑里花。

已是旧游如梦境,况经远别更天涯。

马头细草茸茸碧,来岁相看可忆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贾礼耕用昌黎石鼓歌韵赠诗和赠一首

我生耳不别风节,而爱清庙明堂歌。

夔襄子野不在世,奈此哇咬群声何。

或歌变羽亦快意,骤驰铁马挥金戈。

词人久放防露作,音虽噍杀终难磨。

半生古意徇同调,企心疲想空蒐罗。

谁知古调属巨手,鲁灵光殿瞻峨峨。

世人求见路相左,不在朝市藏岩阿。

鱼龙风雨各变态,凭君一气之所呵。

文章鼓吹有根柢,以混凡响奚能讹。

异书梦见身化蠹,奇字饱积胸盘蝌。

长源阔澜绝游溯,槎犯牛斗梁鼋鼍。

观君笔阵却而走,狂叫百匝巡庭柯。

魂迷上下九枝日,目眩经纬群龙梭。

传闻挥毫复容易,若不欲作聊委蛇。

陆离瑰傀乃有此,便恐雨逗劳娲娥。

彫鈲元气镌福命,我为此老挥滂沱。

蓬行鹊起顿尘壤,壮士穷老归平和。

但闻洛阳负奇望,不见导佛身登科。

他人愠色君莞尔,世上馀子纷何多。

感君意厚借馀论,愧我蹇才同伏驼。

脱非知己孰华予,径持布鼓雷门过。

不材敢溷匠石斲,朽骨妄冀良工磋。

南州昔日富文藻,骑鲸客去江犹波。

青天明月不改色,历照过客无偏颇。

生同斯世游共国,高谈痛饮宁论佗。

我曹世外结心赏,岂似群论工媕娿。

一编落手等性命,两髀生肉徒摩挲。

怜余亲在有行役,青山采石留君哦。

此时暂作失群雁,他日愿化听经鹅。

相从亲受法眼藏,奚事铸像参禅那。

汰淘众响出金石,发挥大义追卿舸。

书成倘许附姓氏,相与万古流江河。

君其书铭置我座,勉旃小子毋蹉跎。

形式: 古风 押[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