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有悟策者见予于珞碛江上诵程子山孙季辰李仁甫赋成都信相寺水月亭之什仆曩客成都朝夕过信相鉴公求此诗至再三余谓诗于佛法业成绮语每笑诃之不为作今策诵二三公佳句起予追赋长句付策令寄鉴公

天行明月地行水,水月相去八万里。

天公大力谁能移,月在水中天作底。

我心与月明作两,真月本在青天上。

虽云佛说我别说,恐入众生颠倒想。

少城城隈佛宫阙,客哦水月僧饶舌。

三峡水寒梅花时,起予对月赓此诗。

形式: 古风

翻译

天上的运行是明月,地上的流动是水,水中的月亮距离地面八万里。
天公的力量无比巨大,谁能移动这轮月亮?它在水中映照,仿佛天成了它的底部。
我的心与明亮的月亮相连,真正的月亮其实高悬在青天之上。
虽然佛经中这样说,但我不会传达这样的说法,以免引起众生的误解。
在成都的小城角落里有座佛寺,游客们对着水中的月亮吟诵,僧人们也多言不休。
当三峡的水寒冷如梅开之时,我起身回应这月色,续写这首诗。

注释

天:天空。
行:运行。
明月:明亮的月亮。
地:地面。
行水:流动的水。
八万里:极远的距离。
天公:指自然或神祇。
大力:巨大的力量。
移:移动。
月在水中:水中倒影的月亮。
天作底:像天做底一样映照。
我心:我的心。
明作两:相连的明亮。
真月:真正的月亮。
青天:晴朗的天空。
佛说:佛经中的教导。
别说:不说出来。
众生:所有的人。
颠倒想:误解的想法。
少城:成都的小城。
城隈:城角。
佛宫阙:佛寺。
客:游客。
僧饶舌:僧人多话。
三峡:长江三峡。
水寒:水冷。
梅花时:梅花盛开的时节。
起予:激发我。
赓此诗:续写这首诗。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冯时行的作品,展现了诗人深厚的佛学素养和精湛的哲理思考。诗中通过对月亮与水流的描述,探讨了事物本质与表象的关系,以及真实存在与人类感知之间的差异。

"天行明月地行水,水月相去八万里。" 这两句设定了一个宏大的宇宙画面,月亮在天上运行,河流在地上流动,二者相隔遥远,但又似乎存在着某种联系。

"天公大力谁能移,月在水中天作底。" 这里诗人提出了一个哲学问题,即自然界的力量是如此巨大,谁也无法改变它,而月亮映照在水中的现象,又像是天空本身的一部分。

"我心与月明作两,真月本在青天上。" 诗人的内心世界和明月之间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对话,强调了真实的月亮存在于高远的苍穹之中,而不仅是水中的倒影。

"虽云佛说我别说,恐入众生颠倒想。" 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法的尊重,但同时也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不愿陷入常人的混乱思维。

"少城城隈佛宫阙,客哦水月僧饶舌。" 诗中描绘了一处宁静的佛教圣地,其中僧侣悠闲地品味着水与月的美景。

"三峡水寒梅花时,起予对月赓此诗。" 最后一句点明了诗人在特定时节(三峡水寒梅花盛开之时)以月为灵感创作这首诗。

整体来看,这是一首融合了哲学思考、佛教理念和自然美景的诗篇,展示了诗人深邃的思想境界和对生命真谛的追寻。

收录诗词(299)

冯时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三峰

古院无人僧作佛,碧潭有水鱼化龙。

当年矩诺小游戏,一石击碎成三峰。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冬]韵

题毛祖房屋壁

卜筑缙云山下村,缙云山色青满门。

承当春色花成段,领略朋簪酒满樽。

尽去机关驯虎豹,略推恺悌赦鸡豚。

要知馀庆须弥远,堂上森然见子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题张粹夫万卷楼

儒生读书不贵书,枕头阁脚醉梦馀。

反不若浮屠,宝贝为函金作字。

海龙扶出凌空虚,君今收拾一万卷。

置在高楼截云汉,想当日月出没间。

玉轴牙签互璀璨,我欲牵车驾黄犊。

往发缣缃焕心目,论孟久荒缘老病,请君为我删严令。

形式: 古风

题报恩方丈宋子展所作墨竹

丛筠抱清节,茂若含幽翠。

孤树老风霜,空枝少春意。

其中有磐石,人莫知其器。

坚顽如我心,脱尽荣枯累。

画不与诗谋,诗辄穷微理。

何时逢画郎,忘言笑相视。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