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湖南孙漕四首(其一)

湘郡湘城四十馀,赋租无爽岁无虚。

三年自是澄清泽,一吏何能抚字书。

底事古人勤劝课,由来国计在阎闾。

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湘郡湘城已历四十多年,每年赋税从不短缺,没有虚收的年份。
在这三年里,政事清明如镜,一个官吏怎能不尽力治理和教化百姓。
为何古人如此勤勉督促政务,国家的根基始终在于基层的民众。
南阳的守令是谁,又由谁来管理?更期待那些揭开帷幕、带来变革的使者到来。

注释

湘郡:古代行政区划,这里指湘江流域的一郡。
赋租:古代政府向百姓征收的田赋和租税。
澄清泽:形容政治清明,如清泉照见万物。
劝课:督促和教导,古代官员对百姓的管理方式。
阎闾:古代对民间的称呼,意指普通百姓。
蒲:古代地方官的别称,如县令。
褰帏使者:比喻能带来变革或新气象的官员,像掀开帷幕的使者。

鉴赏

这首宋朝廖行之的《上湖南孙漕四首(其一)》描绘了湘郡地方官治理有方的景象。首句“湘郡湘城四十馀”,点明湘城历史悠久,地理位置显要;“赋租无爽岁无虚”则强调当地税收稳定,百姓负担适当,显示出良好的经济秩序。

“三年自是澄清泽”进一步赞扬了孙漕(湖南转运使)的政绩,三年间社会清明,百姓生活安定。“一吏何能抚字书”看似谦逊,实则肯定了孙漕作为地方官员的才能和付出,他关注民生,亲力亲为。

“底事古人勤劝课”引用古人勤勉教化百姓的道理,暗示孙漕的治理并非偶然,而是源于他的勤奋和对人民的关怀。“由来国计在阎闾”强调国家的繁荣稳定依赖于基层民众的安居乐业,孙漕的工作直接影响着地方的国计民生。

最后两句“南阳谁守蒲谁宰,更赖褰帏使者车”以南阳的历史典故,寄寓对孙漕的期待,希望他能像古代贤能官员一样,继续造福一方,如同使者之车揭开帷幕,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整首诗赞美了孙漕的政绩,并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殷切期望。

收录诗词(451)

廖行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进士,调岳州巴陵尉。未数月,以母老归养。告满,改授潭州宁乡主簿,未赴而卒,时淳熙十六年。品行端正,留心经济之学。遗著由其子谦编为《省斋文集》十卷,已佚

  • 字:天民
  • 号:省斋
  • 籍贯:南宋衡州(今湖南省衡阳市)
  • 生卒年:1137~1189

相关古诗词

中秋日简同盟诸公

风囊啸谷猎尘衫,雨鬣行天驾玉骖。

一洗蛮烟浑逐北,全提商令似征南。

佳时不负中秋约,双桂能同一夜谈。

我亦兰陔奉馨膳,与君欢事喜相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丰城舟中

踏遍江湖路几千,买舟因得憩江天。

不嫌烟水牵离恨,要狎沙鸥伴醉眠。

南浦春深波涨岸,长芦风寝浪平川。

生涯喜近长年老,夜半挐音月满船。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书怀

莱衣喜气著青衫,世路从渠裂两骖。

试问虚名空斗北,何如荣养乐陔南。

邻墙饱听新诗句,尊酒相从几笑谈。

闻道秋郊足佳趣,好奇谁复似岑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

无题

州牧谁能举,邦人愿借情。

声名简宸扆,恩信著湘城。

庞统才何陋,班超策故平。

何如今别驾,膏泽与江横。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