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遗书

政革秦馀暴,文兴汉德优。

中经虽并集,逸典更旁求。

使节褒遗训,儒林补大猷。

家无藏壁恨,人弭挟书忧。

探穴资遐览,燃藜伫对雠。

因斯流略盛,终古冠缇油。

形式: 排律 押[尤]韵

翻译

改革秦朝的严酷政策,汉代崇尚文治,美德昭彰。
广泛收集经典文献,探寻散失的古代智慧。
外交使者传承先贤教诲,儒家学者丰富国家大计。
家中没有藏书之憾,人们不再担忧因藏书而受罚。
通过深入研究,得以广泛阅读,夜晚借光校对书籍。
因此学术风气兴盛,自古以来,读书人备受尊重。

注释

政革:改革。
秦馀暴:秦朝的严酷统治。
文兴:崇尚文治。
汉德优:汉代美德昭彰。
并集:广泛收集。
逸典:散失的古代经典。
旁求:探寻。
使节:外交使者。
褒遗训:传承先贤教诲。
儒林:儒家学者。
大猷:国家大计。
藏壁:藏书。
恨:遗憾。
挟书忧:因藏书而受罚的担忧。
探穴:深入研究。
遐览:广泛阅读。
燃藜:借光。
对雠:校对书籍。
流略盛:学术风气兴盛。
终古:自古以来。
冠缇油:备受尊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宋庠的作品,名为《求遗书》。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深厚学问和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典籍的追求与尊崇,以及对知识保存与传承的关切。

首句“政革秦馀暴,文兴汉德优”指出了秦朝的暴政与汉代的盛世,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接着,“中经虽并集,逸典更旁求”表明诗人不仅满足于已有的典籍,更希望寻找那些遗失或未被广泛传播的文献。

“使节褒遗训,儒林补大猷”则是说到通过使者来宣扬先贤遗留的教诲,并在学术界弥补重大缺漏。诗人强调知识的传承与补充。

随后,“家无藏壁恨,人弭挟书忧”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藏书不足以及时代对书籍的忽视所产生的忧虑。这里“弭”字有拾取、搜集之意,强调了诗人对知识积累的重视。

“探穴资遐览,燃藜伫对雠”则形象地描绘出诗人为了寻找和阅读古籍,不惜一切代价甚至于危险中求知的决心。这里的“探穴”指深入地下或隐秘处寻书,“燃藜”是用草为灯,形容穷极无聊之境仍不放弃求学。

最后,“因斯流略盛,终古冠缇油”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得文化传承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并永远保持其重要地位。这里“冠缇油”比喻知识和文化的光辉永存。

总体来看,这首诗展现了作者对于历史典籍的尊重与追求,以及对个人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感。通过这样的表达,宋庠不仅彰显了个人的学术情操,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知识保存与传播的普遍关切。

收录诗词(833)

宋庠(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诏下有感

釐席思贤久,公车下诏新。

金酬燕市骨,蒲裹汉家轮。

署行乡论秀,观光国有宾。

台招能赋客,关识卖符人。

三府催偕计,诸儒待聘珍。

掞天持笔距,连袂照袍银。

丹穴皆来凤,灵渊群跃鳞。

请行多下客,答策有平津。

荣路争高足,孤生最滥巾。

一鸣方及旦,六律肯遗春。

类鹄犹烦刻,成龙不惧真。

纵无清夜诵,犹继壤歌民。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陈州献瑞麦图奉诏作

尧壤环中甸,周麰冠百昌。

时均十雨润,天报两歧祥。

善气滋繁粒,薰风拥翠芒。

初疑禾异亩,更觉黍非香。

献状宸襟悦,披图国颂飏。

史臣谁汗简,休应谱斯箱。

形式: 排律 押[阳]韵

参政东平侍郎诞辰纪德

帝业资寅亮,鸿钧翊太宁。

天开钓璜胄,家袭降崧灵。

复九萌阳管,生三瑞砌蓂。

毓贤兹表日,卫世遂传经。

览德重光旦,参机茂宰庭。

群生倚舟楫,万化入丹青。

坐纳藏山史,追论象服刑。

前筹罄中悃,吉栋石基扃。

国伫汾阳考,人祈卫武龄。

孤心知所向,帝座六符星。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参政李侍郎宿斋中书累日不陪归驭因成拙句奉献

摄飨蠲祠令,精心属辅臣。

斋房贪结佩,归轼阻均茵。

鹄鼎庖羞洁,鸡枝殿树春。

坐凝虚室白,行祓大宫神。

政伫畴咨若,朝瞻已事竣。

三秋怀盛德,方信采萧人。

形式: 排律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