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谁将花烛聘东风,与海棠时恨不同。
意已不求真会合,何妨一白对千红。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名为《和水竹梅烛韵(其二)》。从这短短四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及其对自然景物的情趣。
"谁将花烛聘东风"一句,以问询的口吻引出全诗的主旨,似乎在探讨是谁让春天的花朵与东风产生了某种联系。这里的“花烛”指的是春天开放的花朵,而“聘东风”则表达了一种召唤或邀请之意,暗示着诗人对于春日里自然界动态的观察和感受。
"与海棠时恨不同"一句,则是将当前的情景与过去某个特定的情感比较。"海棠"是一种生长在海边的植物,而“时恨”则指的是随时间流逝而产生的怨恨或不满。这两者的区别,可能反映了诗人内心对于不同情境和情感的体验。
"意已不求真会合"一句,表达了一种放弃追求事物本质统一的态度。这里的“意”指的是个人愿望或期许,而“不求真会合”则意味着诗人对于某些理想或目标已经不再执着,不再强求它们必须达到完美的统一。
最后,“何妨一白对千红”则是一种豁达的情感流露。在这里,“何妨”表达了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一白对千红"则形象地描绘了白色与红色的对比,或许是指诗人面对生活中的单纯事物时的平静心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巧妙地运用自然景物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纷争、追求内在宁静的心灵状态。
不详
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南枝肯领众芳随,一点冠名在处知。
摸索暗中香自别,底须绛蜡逼轻肌。
子之为术我为官,以易占之火在山。
同在双湖湖上住,大家携手故乡还。
田园芜矣好东归,今昨从渠较是非。
荷子远来无所问,江湖雅志莫相违。
感君寄我一枝春,雨虐风饕苦不仁。
羞得玉奴浑不放,含香犹待浣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