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僧人释如净所作的《偈颂十八首》中的第九首。它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个哲理情境:站在百尺竿头,意味着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如果继续前进,会有更深刻的领悟和成就("进一步则有象"),但如果后退,则会失去这种境界,变得无迹可寻("退一步则无踪")。这里的"进退全机变",强调了灵活应对、智慧选择的重要性,而"从衡振祖风"则是提倡遵循传统智慧,但又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最后,诗人以"都在南山掌握中"收尾,暗示这种智慧和平衡掌控在个人内心的南山(可能象征内心宁静或智慧的源泉)之中。
整首诗寓言深刻,富有禅意,表达了修行者对于进退之间微妙平衡的追求,以及对内在智慧的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