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伍堣所作的《上东华咏蝉》诗,通过蝉的鸣叫与深山的隐秘,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诗人借蝉的鸣声,不仅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寄托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联“蝉若与山深,深山不可寻”,开篇即以蝉与深山的关系起笔,蝉在深山中鸣叫,却难以寻觅其踪迹,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幽远的氛围。蝉的鸣叫仿佛是大自然的秘密语言,隐藏在深邃的山林之中。
颔联“鸣虽应以候,听亦岂无心”,进一步揭示了蝉鸣的意义。蝉的鸣叫似乎与季节变换相呼应,但其背后是否蕴含着某种深意,值得人们用心去聆听和思考。这里不仅赞美了蝉的自然属性,也暗示了人类与自然界的微妙联系。
颈联“日暮林中送,人间枕上吟”,将时间与空间的转换巧妙地融入诗句中。日落时分,蝉在林间最后一次鸣叫,仿佛是对一天结束的告别;而在人间,人们在枕上低吟,思绪随着蝉鸣飘向远方。这一联既描绘了自然景象,又触及了人的情感世界,展现了时间流转中的宁静与思考。
尾联“岂惟处暑至,对此自沉沉”,收束全诗,点明了时节的变化——处暑已至,秋天的气息渐浓。然而,面对这样的自然更迭,诗人的心境却显得格外深沉。这不仅是对季节变换的感慨,更是对生命、时间以及存在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对蝉鸣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生命意义的探索。通过蝉与深山、日暮、人间的关联,传达出一种超越表面现象的深层思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