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秋七月朔自子至酉雨风大异次夜过之昼夜三尽而平何可无诗正虞笔战

怒风刮留尘,放雨凝新渎。

轰轰欲拆厓,久之若崩屋。

入门翻止榭,信耳举飞瀑。

舟子荡浮家,渔翁飘钓竹。

草木突摇落,乃豁清秋目。

水天亦驱驰,泉石不栖宿。

识今多波涛,从来尽平陆。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明朝时期经历的一场异常的风雨天气,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和独特见解。

首先,诗人以“怒风刮留尘,放雨凝新渎”开篇,形象地描绘了狂风暴雨的景象,风力之猛,雨势之大,仿佛要留下尘埃,凝结成新的水流。接着,“轰轰欲拆厓,久之若崩屋”进一步渲染了风雨的威力,山崖似乎在风雨中摇摇欲坠,如同即将倒塌的房屋,营造出一种紧张而震撼的氛围。

进入室内后,“入门翻止榭,信耳举飞瀑”,诗人巧妙地将室内与室外的景象联系起来,通过“止榭”(停止的水榭)和“飞瀑”(瀑布)的对比,表现了风雨过后室内环境的宁静与室外自然景观的动态之美。这种对比手法,不仅丰富了画面感,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欣赏。

“舟子荡浮家,渔翁飘钓竹”描绘了风雨中的水上生活,舟子在风浪中漂泊,渔翁则随风飘荡着钓鱼的竹竿,展现了人们在恶劣天气下依然坚持生活的坚韧精神。

“草木突摇落,乃豁清秋目”则转向对自然界的描写,风雨过后,草木被摇落,但同时也让诗人看到了清新的秋景,表达了自然界在风雨洗礼后的美丽与生机。

最后,“水天亦驱驰,泉石不栖宿”描述了水天一色的壮丽景象,以及泉水、岩石不受风雨影响的永恒之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不变的哲思。

“识今多波涛,从来尽平陆”则以感慨的语气总结,表达了对当前社会动荡不安的忧虑,以及对过去平静生活的怀念,体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的深沉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热爱与敬畏,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艺术魅力的作品。

收录诗词(1)

刘亮采(德严)(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秋怀

借得村居僻,萧然桑苧乡。

安贫不为病,居简或疑狂。

有客唯毛薛,无书剩老庄。

祇因八口累,未遣砚田荒。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别李大华观察

朝见屯田暮打围,护羌校尉有光辉。

年年天上求龙种,凡马空从青海归。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微]韵

旅病

旅病伤迟暮,溪山空复春。

户虚风乱帙,帘静鸟窥人。

蠖伏宁干誉,熊经藉卫真。

自嗤还自爱,端不畏人嗔。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真]韵

七客篇

泰定至正间,诏徵天下士。

会稽铁崖山,乃有古廉吏。

少登万卷楼,老著七客志。

有客来洞庭,铁龙苍溟戏。

巴蚺噤明珠,斛律展云翅。

焦尾与管筒,哀号未能遇。

古陶皤然姿,折花盛酒器。

独有白玉围,亲识文山字。

佩带不忍遗,一一书名记。

世宝登圜墙,兹以客礼事。

老杨纵笔端,六子瞪目视。

嬉笑语默间,廓落宁顾忌。

在上或在旁,坐立漫无次。

同处一室中,尔我孰非寄。

嗟嗟杨维祯,举动直自异。

或为忠良悲,兼为奸邪刺。

所遇非其人,忽从远方至。

会合讵偶然,何忍相捐弃。

苟能读此书,莫负长者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