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末期至近现代初期的夏孙桐所作,《赠马通伯时将南归同人饯之且为寿二首(其二)》。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与友人的离别宴上的情景,以及对友人南归的深切关怀和祝福。
首联“盍簪史局数经秋,未及汗青同白头。”以“盍簪”(聚集之意)和“史局”(历史官署)开篇,暗示了聚会的背景和时间跨度,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预示着与友人共事历史的深厚情谊。然而,“未及汗青同白头”一句,又透露出一种遗憾,似乎在说还未等到共同书写历史的岁月就已老去,流露出对未来的期待与无奈。
颔联“鼙鼓渔阳今见惯,弦歌匡邑且忘忧。”转而描述了现实中的纷扰与喧嚣,如渔阳鼙鼓般的战争景象,但诗人选择以“弦歌匡邑”来暂时忘却忧愁,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这里通过对比,既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也体现了诗人内心的平和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颈联“娟娟风露留人桂,浩浩烟波迟客鸥。”进一步描绘了宴会的环境与氛围。月光下的桂花树显得格外美丽,仿佛在挽留宾客;而浩瀚的烟波中,鸥鸟似乎也在等待着客人的到来。这两句不仅渲染了宴会的浪漫与雅致,也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尾联“一曲南飞尽尊酒,何年赤壁共扁舟。”以“南飞”象征友人的南归,表达了对友人旅途平安的祝愿。同时,诗人想象着未来某日能与友人在赤壁泛舟畅饮的美好场景,充满了对未来相聚的期待和憧憬。这一联既是对友情的深情表达,也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态度。在离别的宴会上,诗人以诗寄情,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祝福和不舍,同时也传递出了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