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周馨桂所作的《赴梁溪塾先君子旧处也志感兼别儿守复守履二首》中的第一首。通过诗中描述的场景和情感,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已故父亲的深切怀念以及对子女的殷切期望。
“小子今何事,重来读父书。” 开篇即点明主题,诗人以“小子”自指,表达了自己再次回到父亲曾经读书的地方,内心涌动的复杂情感。这不仅仅是对父亲的回忆,更是对自己身份的反思与定位。
“凄凉存手泽,想象御篮舆。” “手泽”指的是父亲留下的痕迹或遗物,这里既包含了对父亲物质层面的怀念,也暗含了精神层面的传承。“御篮舆”则借用了古代皇帝出行的象征,表达了对父亲地位、智慧及影响力的一种追忆与敬仰。
“榻上风仍古,窗前月复虚。” 这两句描绘了环境的静谧与时间的流逝,榻上的风似乎还带着往昔的气息,窗前的月光则映照出一种空灵与寂寞。这样的景象不仅勾勒出一个宁静而略带哀愁的画面,也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感慨与思考。
“先灵时陟降,夙夜或开除。” 最后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父亲的怀念之情。在诗人的想象中,父亲的灵魂时常在冥冥之中与他交流,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都给予他力量与指导。这种超越生死的亲情联系,体现了诗人对父亲深深的敬爱与不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父亲的怀念、对子女的期望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它不仅仅是一首缅怀之诗,更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与自我反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