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恭尹在明末清初时期的作品,名为《秋夜王东村梁药亭刘汉水王蒲衣梁王顾家夔石过宿独漉堂读先司马遗集枉赠名篇赋答二首(其二)》。诗中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深切感慨和对时代变迁的无奈之情。
首句“千古伤心地”开篇即点出主题,将读者带入一个深沉的历史氛围之中。接下来,“当年洒泪馀”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悲凉命运,仿佛那些泪水已经随时间流逝,但那份伤痛却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河里。随后,“空还新息革,终负贾生书”两句,运用典故,借贾谊的故事,表达了对历史人物未能实现理想抱负的惋惜之情。贾谊曾有“治乱世,用重典”的主张,但在现实中却难以施展,这与诗中所表达的“空还新息革,终负贾生书”相呼应,强调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
“绛阙恩虽满,苍生望尚虚”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比。在权力的中心(“绛阙”),虽然给予了一定的恩惠,但广大民众(“苍生”)的期望并未得到满足。这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矛盾,也体现了诗人对于社会公正与人民福祉的深切关注。
最后,“乾坤同气在,异代岂云疏”则以宽广的胸怀和深远的视角收尾。尽管时空相隔,但天地间万物相通,历史人物的精神和思想依然能够跨越时间的界限,影响着后来者。这句话既是对历史人物精神价值的肯定,也是对后人传承和发扬这些精神的期许。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人物和时代背景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独到见解,以及对理想与现实、个人与时代的复杂关系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