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和长安张强二机宜

二公诗美过连城,欲报才非祢正平。

本谓柏舟终不遇,却惊华衮重为荣。

岷峨雨后方知峭,风月霜馀始见清。

前有古人称寡和,阳春白雪岂虚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翻译

两位诗人的才华超过连城价值,想要回报却难以像祢衡那样才情横溢。
原以为自己像柏舟般一生不得志,却惊讶地发现新的荣誉再次降临。
在岷山峨眉雨后,才真正体验到山势的陡峭;经历了风霜月色,才感受到景色的清新。
前面有古人赞誉少有共鸣,如同阳春白雪般的高雅艺术并非徒有虚名。

注释

连城:极言珍贵,比喻两位诗人才华出众。
祢正平:东汉末年才子,以其才情闻名,此处用来形容极高的才情。
柏舟:古诗中常用来比喻不得志的人,如《诗经·卫风·柏舟》。
华衮:古代贵人的礼服,这里象征新的荣誉。
峭:陡峭,形容山势险峻。
阳春白雪:比喻高雅的艺术,难以与大众共鸣。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邵雍所作的《寄和长安张强二机宜》,通过对张强两位朋友诗才的赞美,表达了对他们的高度评价。首句“二公诗美过连城”直接称赞了他们的诗歌才华,比之价值连城的珍宝还要珍贵。接着,“欲报才非祢正平”暗示了他们的才情不在三国时期的祢衡之下。

诗人以“柏舟终不遇”暗喻张强们的才华可能曾被埋没,但接下来笔锋一转,“却惊华衮重为荣”,意指他们如今又重新获得了荣耀,如同华丽的官袍加身。接下来的“岷峨雨后方知峭,风月霜馀始见清”描绘了经过生活洗礼后的他们,如岷峨山雨后更显峻峭,风月霜后更显清朗,形象地刻画了他们人格的坚韧与诗才的升华。

最后两句“前有古人称寡和,阳春白雪岂虚名”是对张强们诗艺的进一步肯定,说他们的作品虽然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寡和”),但正如高雅的《阳春白雪》一样,实至名归,绝非浪得虚名。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友人的才华赞美,同时也寓含了对人生起伏的感慨。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崇德阁下答诸公不语禅

浩浩长空走日轮,何烦苦苦辨根尘。

鹏程万里非由驾,鹤算三千别有春。

铅锡点金终属假,丹青画马妄求真。

请观风急天寒夜,谁是当门定脚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教劝吟

若圣与仁吾岂敢,空言犹足慰虚生。

明开教劝用常道,永使子孙持善名。

此日贻谟情未显,他时受赐事非轻。

庶几此意流天下,天下何由不太平。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晚凉閒步

得处亦多矣,风前任鬓班。

年过半百外,天与一生閒。

莹净云间月,分明雨后山。

中心无所愧,对此敢开颜。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删]韵

晨起

山高水复深,无计奈如今。

地尽一时事,天开万古心。

轻烟笼晓阁,微雨散青林。

此景虽平淡,人间何处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