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孤儿寡母的悲惨境遇与社会的冷漠。开篇“生孩寻失父,成葬荷尧夫”两句,以孤儿寻找父亲的踪迹开始,随后成年后的他只能依靠他人安葬,隐含着孤儿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爱与支持的孤独。接着,“天启三公地,人嗟五父衢”两句,通过对比天地间的广阔与人间的冷漠,表达了孤儿在社会中无人问津的悲哀。接下来,“西原乔梓合,北陇凤鸾孤”两句,进一步描绘孤儿与母亲相依为命的场景,同时也暗示了他们生活的艰辛与孤立无援的状态。最后,“想见焚黄日,还应哭幼雏”两句,预示着孤儿在未来的某一天,或许会为自己的孩子哭泣,流露出对未来生活不确定性的担忧和对亲情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孤儿命运的描绘,反映了明代社会中孤儿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当时社会对于弱势群体关注的不足。诗中充满了对孤儿的同情与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体现了诗人深切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