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卧龙冈武侯祠的历史与文化氛围,通过祠堂与诸葛亮的关联,展现了历史人物与地点之间的深厚联系。首句“祠堂旧是栖迟地”,点明了武侯祠作为诸葛亮隐居之地的历史背景。接着,“门外曾停三顾车”一句,巧妙地引用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强调了诸葛亮对历史进程的影响。
“自信君臣并鱼水”,表达了诸葛亮与刘备之间关系的和谐与亲密,如同鱼得水一般。而“不教莘渭擅耕渔”则进一步说明诸葛亮不仅在政治上为刘备出谋划策,在生活上也与百姓同甘共苦,体现了他作为贤相的全面才能和高尚品德。
“大星堕地终炎祚”,暗示了诸葛亮的去世标志着蜀汉政权的衰落,这里的“大星”比喻诸葛亮,而“炎祚”则是指蜀汉的国运。后两句“古柏参天傍草庐”,以古柏象征诸葛亮的坚韧与长久影响,即使在他去世后,他的精神依然在草庐旁的古木中得以延续。
最后,“魏殿吴宫俱泯灭,荒冈犹峙劫灰馀”将视角拉至更广阔的时空背景,对比了三国鼎立时期的辉煌与最终的消逝,而卧龙冈上的武侯祠则成为历史的见证者,历经沧桑,依旧屹立不倒。整首诗通过对武侯祠及其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