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诗十首(其五)

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

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

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

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

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

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

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是张协在魏晋时期创作的《杂诗十首》中的第五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社会风气和个人价值追求的深刻反思。

诗的前四句“昔我资章甫,聊以适诸越。行行入幽荒,瓯骆从祝发。”描绘了诗人过去为了适应环境,穿着章甫(一种礼服)前往遥远的南方地区,进入了一片未知的荒野,与当地土著居民同化。这里通过服饰的变化和地理环境的变迁,象征着诗人对不同文化的接纳与适应。

接下来的四句“穷年非所用,此货将安设。瓴甋夸玙璠,鱼目笑明月。”则揭示了诗人对于自身价值的困惑。他感叹自己辛劳一生积累的财富和知识,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似乎毫无用处,甚至被他人嘲笑。这里通过比喻(瓴甋与玙璠、鱼目与明月),形象地展现了社会评价标准的不公和个体价值的失落。

后四句“不见郢中歌,能否居然别。阳春无和者,巴人皆下节。”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提到郢中之歌,意指高雅的艺术或文化,但在这流俗的社会中,却无人能欣赏或理解,使得真正的价值难以得到认同。同时,诗人也借“阳春无和者”表达了自己的孤独感,即在众多“巴人”(泛指普通大众)中,没有能够与之共鸣的人,暗示了社会普遍的庸俗和缺乏真正审美能力的现象。

最后,“流俗多昏迷,此理谁能察。”总结了诗人的感慨,指出社会风气的混乱和人们对真正价值的忽视,而这种现象又有谁能洞察并加以改变呢?整首诗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和象征,深刻反映了魏晋时期社会的复杂性和个人在其中的挣扎与思考。

收录诗词(15)

张协(魏晋)

成就

不详

经历

张载弟。少有俊才,与载齐名。辟公府掾,转秘书郎,转河间内史,在郡清简寡欲。时大乱,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以吟咏自娱,造语清新。怀帝永嘉初,征黄门侍郎,托疾不就,卒于家。有《七命》,世以为工。今有《张景阳集》辑本

  • 字:景阳
  • 籍贯:西晋安平

相关古诗词

杂诗十首(其六)

朝登鲁阳关,狭路峭且深。

流涧万馀丈,围木数千寻。

咆虎响穷山,鸣鹤聒空林。

凄风为我啸,百籁坐自吟。

感物多思情,在险易常心。

劫来戒不虞,挺辔越飞岑。

王阳驱九折,周文走岑崟。

经阻贵勿迟,此理著来今。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杂诗十首(其七)

此乡非吾地,此郭非吾城。

羁旅无定心,翩翩如悬旌。

出睹军马阵,入闻鞞鼓声。

常惧羽檄飞,神武一朝征。

长铗鸣鞘中,烽火列边亭。

舍我衡门衣,更被缦胡缨。

畴昔怀微志,帷幕窃所经。

何必操干戈,堂上有奇兵。

折冲樽俎间,制胜在两楹。

巧迟不足称,拙速乃垂名。

形式: 古风

杂诗十首(其八)

述职投边城,羁束戎旅间。

下车如昨日,望舒四五圆。

借问此何时,胡蝶飞南园。

流波恋旧浦,行云思故山。

闽越衣文蛇,胡马愿度燕。

风土安所习,由来有固然。

形式: 古风

杂诗十首(其九)

结宇穷冈曲,耦耕幽薮阴。

荒庭寂以间,幽岫峭且深。

凄风起东谷,有渰兴南岑。

虽无箕毕期,肤寸自成霖。

泽雉登垄雊,寒猿拥条吟。

溪壑无人迹,荒楚郁萧森。

投耒循岸垂,时闻樵采音。

重基可拟志,回渊可比心。

养真尚我为,道胜贵陆沈。

游思竹素园,寄辞翰墨林。

形式: 古风 押[侵]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