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世间无近远,定里遍曾过。
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
暮年聊化俗,初地即摧魔。
今日忘尘虑,看心义若何。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耿湋所作,名为《赠隐公》。诗中通过对世间远近、古今变化的描述,以及个人暮年向往超脱尘俗的心境,表达了作者对于精神寄托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首句“世间无近远,定里遍曾过”表明诗人已经阅历广泛,无论远近之地都有所涉猎,这里的“定里”可能是指某个特定的地方或者是虚拟的居所,“遍曾过”则显示了诗人对这个世界的经历和认识。
接下来的“东海经长在,南朝寺最多”描绘了一幅广阔的历史与空间画卷。“东海”常被用来象征远大和辽阔,而“南朝寺最多”则是对中国古代佛教盛行时期的一种写实,也反映了诗人对于历史文化的深刻体验。
至于“暮年聊化俗,初地即摧魔”,则充分展现了诗人的超脱精神。这里的“暮年”指的是晚年,“化俗”意味着要转变世间的习俗和观念,而“摧魔”则是佛教术语,意为摧毁烦恼,消除邪恶之心。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物欲和精神束缚的摆脱,以及对心灵自由的向往。
最后,“今日忘尘虑,看心义若何”则是在询问自己,在今朝放下尘世的忧虑之后,那份心中的道义又是如何?这里的“看心义”暗示了诗人对于内在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自我审视。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时间空间的流转、历史文化的沉淀,以及个人超脱尘俗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
不详
[唐] (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唐代诗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详,约公元七六三年前后在世,大历十才子之一。登宝应元年进士第,官右拾遗。工诗,与钱起、卢纶、司空曙诸人齐名。湋诗不深琢削,而风格自胜。集三卷,今编诗二卷
寥寂荒垒下,客舍雨微微。
门见苔生满,心惭吏到稀。
篱花看未发,海燕欲先归。
无限堪惆怅,谁家复捣衣。
九陌朝臣满,三朝候鼓赊。
远珂时接韵,攒炬偶成花。
紫贝为高阙,黄龙建大牙。
参差万戟合,左右八貂斜。
羽扇纷朱槛,金炉隔翠华。
微风传曙漏,晓日上春霞。
环佩声重叠,蛮夷服等差。
乐和天易感,山固寿无涯。
渥泽千年圣,车书四海家。
盛明多在位,谁得守蓬麻。
深溪人不到,杖策独缘源。
花落寻无径,鸡鸣觉近村。
数翁皆藉草,对弈复倾尊。
看毕初为局,归逢几世孙。
云迷入洞处,水引出山门。
惆怅归城郭,樵柯迹尚存。
异井甘如醴,深仁远未涯。
气寒堪破暑,源净自蠲邪。
修绠悬冰甃,新桐荫玉沙。
带星凝晓露,拂雾涌秋华。
绿溢涵千仞,清泠饮万家。
何能葛洪宅,终日闭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