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论道》,作者是清代的佛教僧人释敬安。诗中以自然景象和禅修体验为背景,探讨了内心宁静与修行的深意。首联“石烂松枯懒问年,龙眠虎卧各安然”描绘了一幅山林静谧的画面,石头风化、松树枯萎,但万物依然自得其乐。接着,“固知静者心多妙,莫怪山僧语太颠”表达了诗人对内心平静与智慧的推崇,认为山僧的话语虽然看似超脱,实则蕴含深意。
中间两联“大地平沈犹是妄,虚空粉碎未为禅”进一步阐述了禅修的境界,指出真正的禅并非仅在物质世界的否定,而在于精神世界的超越。“欲参最上真乘法,百尺竿头进步前”鼓励修行者不断精进,追求更高的领悟。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写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如“林间小住已年年”、“闲剪溪云将衲补,淡收山翠当茶煎”,展现了隐居生活的简朴与宁静。他享受着自然的馈赠,沉浸在禅定之中,忘记了尘世间的纷扰。
尾联“身似孤云无定踪,南来三度听霜钟”以飘渺的孤云自比,表达出内心的自由与超脱,同时流露出对未能完全实现出家愿望的遗憾,感叹“辜负云峰几万重”。
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寓禅理于日常生活之中,体现了诗人对道的深刻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