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第的《咏怀十首(其七)》,以寻访江汉、遥望河汾为背景,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感慨和怀抱。首句“寻流溯江汉”描绘了诗人沿着江汉追寻源头的场景,显示出他对知识与文化的向往。“矫首望河汾”则寓含对古代贤人孔子及其弟子们的敬仰。
“惠风霭四野,上有洙泗云”通过描绘和煦的春风和远方洙泗之地的云彩,象征着儒家教诲如春风般滋润,但又似乎遥不可及。“慷慨眷怀慕,旷世不可群”表达了诗人对儒家精神的热烈追求,感叹世间少有能理解并实践这种高尚情操的人。
“归来长叹息,篝灯理遗文”写诗人回到现实,面对无法传播自己见解的困境,只能在灯火下整理前人的文献,充满了无奈与失落。“亦有二三策,末由播清芬”表达了他虽有良策,却难以将其美德广为流传的苦闷。
最后两句“高山徒仰止,微言竟谁闻”直抒胸臆,感叹尽管有崇高的理想,但这些深奥的智慧可能只有少数人能够理解和接纳,流露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和对知音的渴望。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体现了陈第作为儒家学者的志向和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