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女行和吕山人

生长蓬门人不识,四幅苧裙手自织。

鬓边祗以荆为钗,箧内浑无帛一尺。

行年三十犹未嫁,专与人家作针刺。

赢将升斗奉阿母,春日秋夜閒不得。

东邻有女富何如,箱常盈千辆盈百。

镜里方及二八年,春中已适金张宅。

世人重色总堪嗟,况重高门不论色。

高门自富吾自贫,肯以罗绮改贞德。

犹胜弃妇死路傍,冤魂入土血为碧。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贫女行和吕山人》由明代诗人杨巍所作,描绘了一位贫苦女子的生活境遇,通过鲜明对比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以及贫富之间的鲜明反差。

首句“生长蓬门人不识”,点明了贫女出身低微,生活在简陋的门户之中,周围的人对她并不了解。接着,“四幅苧裙手自织”描述了她自己动手编织粗布裙子的情景,生活简朴而自给自足。鬓边以荆条为钗,衣着朴素,反映出其生活的贫困。而“箧内浑无帛一尺”则进一步强调了她家中的贫寒,连一尺的丝绸都没有。

“行年三十犹未嫁”,说明这位女子已经到了适婚年龄,却仍未找到合适的伴侣,可能是因为家庭条件的限制。她“专与人家作针刺”,即专门给别人做针线活来谋生,生活忙碌且艰辛。“赢将升斗奉阿母”,表明她辛苦劳作只为供养母亲,体现了孝顺的美德。然而,“春日秋夜閒不得”暗示了她的生活并无闲暇,终日劳作。

对比之下,“东邻有女富何如,箱常盈千辆盈百”,描绘了邻家富女的奢华生活,箱子里装满了金银财宝,生活富足无比。这与贫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社会阶层的差距。

“镜里方及二八年,春中已适金张宅”,描述了富女年轻时便嫁入豪门,享受荣华富贵。而贫女虽在镜中也正值青春年华,却只能在贫穷中度过,无法享受到类似的幸福。

最后,“世人重色总堪嗟,况重高门不论色”,表达了对社会上重视外貌、轻视贫寒之人的现象的感慨。贫女虽然物质贫乏,但内心坚守贞洁,不愿为了改变命运而放弃自己的道德底线。

“高门自富吾自贫,肯以罗绮改贞德”,贫女宁愿保持清贫,也不愿为了追求物质财富而牺牲自己的品德。这种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精神,是值得尊敬的。

“犹胜弃妇死路傍,冤魂入土血为碧”,通过对比贫女与被抛弃的女子的命运,进一步强调了贫女的坚韧与高尚。即使面对生活的艰难,她依然保持着尊严和道德,不向命运低头。

整首诗通过对贫女与富女生活的对比,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与人性光辉的主题,表达了对贫苦者的同情与对高尚品质的赞美。

收录诗词(564)

杨巍(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潘母节义卷

我今行年八十二,犹向人间问奇事。

舍弟都门寄书来,盛称潘母之节义。

潘母早岁失所天,即诵柏舟以自誓。

区区一死谅非难,祗为怀中有弱嗣。

可转羞为山下石,不动真如井中水。

自古闺阁有丈夫,潘母训子乃相似。

每忧世上起风尘,使学孙吴万人艺。

阿子谈兵已著名,因念所天忽长逝。

屡经当路表其门,遂使贤声满帝里。

南北干戈苦未休,欲树勋名此其际。

潘生临危莫爱身,以体慈母三迁意。

汝家旧在渤海隅,汉岛秦台相对峙。

母为节妇子忠臣,为我齐人一吐气。

形式: 古风

雪夜晋邸赏红梅和孟卫源方伯韵

王家仙苑倚云开,雪暖山城初放梅。

授简正逢佳客会,移灯若遣美人来。

亭栏绛雾翻歌袖,盆盎香风入酒杯。

最羡襄阳诗句好,琼瑶欲和愧非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送张华岩入贺兼忆旧游

征盖天边望去尘,东华八月是长春。

呼嵩遥想千官处,恋阙空惭万里身。

海内灵芝随地贡,怀中宝鉴定谁陈。

因君回首云霄上,鸣佩如今几故人。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杨彬庵宪副因梁鸣泉宪长卜居真定作此赠之

一官十载尚飘蓬,买宅新来沱水东。

价值半从朋辈借,生涯岂得世人同。

藏书山凿几千窟,种药园开二百弓。

我住沧洲路不远,他年访尔与梁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