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方澜的《初冬作》,描绘了初冬时节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宁静感受。
首句“泬寥萧瑟后”,以“泬寥”形容天空的辽阔,加上“萧瑟”二字,既描绘出初冬时节空气中的清冷与寂静,也暗示了季节更替带来的某种寂寥感。接着,“霁色却怡人”一转,描绘出雨后或雪后的晴朗之色,虽然带来了清冷,但这种明净的色彩却让人心情愉悦,引出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霜已千林曙,天犹十月春。”这两句运用对比手法,霜覆盖在千林之上,虽是深秋或初冬的景象,但曙光初现,仿佛还残留着春天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界中四季交替的微妙和谐,以及时间流转中的不变之美。
“黄花蝶过晚,白苇雁衔新。”这两句继续描绘初冬的景致,黄色的花朵在傍晚时分显得格外醒目,蝴蝶在花间飞舞,而白色的芦苇中,大雁正衔着新草,准备迁徙。这一画面充满了生机与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最后,“野性自夷旷,非关绝世尘。”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认为这种对自然的亲近与理解,源自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而非外界的纷扰与尘嚣。这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追求与表达。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初冬时节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思与情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