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蛇吞鹿歌

一岛三千麋鹿场,甡甡出谷如牛羊。

台山不生白额虎,族类无忧牙爪伤。

野有修蛇大于斗,飕飕草木腥风走。

气腾火燄喷黄云,八尺斑龙入巨口。

九岐璚角横其喉,昂霄下咽膏涎流。

狞蕃骇兽不相贼,奔窜林莽争逃钩。

我闻巴蛇吞象不烦咬,三岁化骨何阴狡。

尔鹿尔鹿甚微细,此蛇得之应未饱。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以清人孙元衡的《巨蛇吞鹿歌》为例,展现了山中动物生态的独特画面。诗人以“一岛三千麋鹿场”起笔,形象地描述了鹿群繁多的场景,它们如同牛羊般“甡甡出谷”,显示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接下来,诗人通过“台山不生白额虎,族类无忧牙爪伤”暗示了环境的安宁,没有大型猛兽的威胁,鹿群得以安然生活。然而,随着“野有修蛇大于斗”的描绘,气氛陡然紧张起来,一条巨大的蛇穿梭于草木间,其威势令人胆寒。

“气腾火燄喷黄云,八尺斑龙入巨口”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巨蛇吞噬猎物的壮观场景,仿佛是神话中的龙在行动。蛇的咽喉处,“九岐璚角横其喉”,形容其喉咙宽阔,足以容纳庞然大物。接着,诗人写到蛇吞食过程中的细节:“昂霄下咽膏涎流”,形象地刻画了蛇的贪婪和力量。

最后,诗人借“狞蕃骇兽不相贼,奔窜林莽争逃钩”来表现其他动物对巨蛇的畏惧,以及鹿群在危机中的反应。诗人以“巴蛇吞象不烦咬,三岁化骨何阴狡”暗喻巨蛇的强大和狡猾,而鹿群的渺小则显得更加无助。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态法则,同时也寓言了人类社会中强者生存的道理。孙元衡的笔触细腻,语言富有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神秘的山林之中。

收录诗词(362)

孙元衡(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风潮靡定,远眺大洋无片帆往来,累十馀日矣,书怀一首

大海劳孤望,长天日日阴。

水云相断续,中外一浮沈。

远鸟搴为练,虚沙响作砧。

亲朋归已尽,南北有遐心。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方七平斋别去匝月矣,无登岸来音,未卜阻于何地,奉怀一首

秋冬时改令,上下月更弦。

往路惟凭夜,遥情但问天。

九瀛人自少,一叶信谁传。

之子非常士,乘风定济川。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海龙

澎岛渔人乞我歌,海龙双跃出盘涡。

爪牙未具空麟鬣,直似枯鱼泣过河。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歌]韵

冬日草堂漫兴(其一)

吹断横洋十日风,惠泉不到荔枝浓。

玲珑艳雪无文柚,且耐酸寒剥海红。

形式: 七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