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东林谒虎溪三笑堂二首(其一)

庐山山门何处也,远公戒行深般若。

谁将酒政破山荒,我快驱车驻一下。

百年长醉尽长斋,不妨出社更入社。

南来长揖三先生,攒眉此公知我者。

松顶拟闻襟佩还,落日阴阴泉玉泻。

更向山间款竹关,缘萝鼠妇敲檐瓦。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过访东林寺的情景,充满了对历史人物和自然景色的感慨与赞美。

首句“庐山山门何处也”,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庐山的向往,随后点出东林寺的所在,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的修行之地。接着,“谁将酒政破山荒,我快驱车驻一下”两句,表达了诗人驾车前往时的急切心情以及对东林寺的敬仰之情。

“百年长醉尽长斋”一句,展现了诗人对东林寺僧侣生活状态的想象,他们可能在百年间长醉于佛学,同时又保持斋戒的生活方式。“不妨出社更入社”则进一步说明了僧侣们自由出入于世俗与修行之间的独特生活方式。

“南来长揖三先生”中的“三先生”指的是东林寺的三位高僧,诗人以“南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并通过“长揖”这一礼节性动作,展现了对这些历史人物的敬意。“攒眉此公知我者”则表达了诗人对能够理解自己心意的东林寺僧人的感激之情。

“松顶拟闻襟佩还,落日阴阴泉玉泻”描绘了诗人想象中在松树顶端听到僧人衣带飘动的声音,以及夕阳下泉水如玉般流淌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

最后,“更向山间款竹关,缘萝鼠妇敲檐瓦”两句,诗人表示愿意深入山间,探索更多未知,同时也暗示了对自然界的敬畏之心。整首诗通过对东林寺及其僧侣生活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收录诗词(124)

梁元柱(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东林谒虎溪三笑堂二首(其二)

日落空山尚骑马,何人曾此开兰若。

持钵山僧乞食归,问我此马何时下。

大笑一声万壑鸣,搴云坐我白莲社。

萧然百虑还虚清,却忆同盟面生者。

须臾叱至辄尽欢,玉虹倒注金罍泻。

再笑出门醉未醒,屋角饥乌寒啄瓦。

形式: 古风 押[马]韵

送乡人从军

少年游侠胆通身,结发豪雄易水滨。

一诺捐麋图报国,千金散尽学椎秦。

绝朔风清扬圣德,何物东奴犹叵测。

一朝烽火照三韩,手拂欃枪气吞贼。

仗剑从军度远辽,新投主帅霍嫖姚。

愿请长缨系虏丑,誓将结发绝天骄。

铁甲披寒关塞雪,宝刀照冷沙场月。

雄阵谁论北府兵,盛名不数燉煌卒。

机头少妇莫牵衣,婿本猖狂幽并儿。

此行落在英雄手,生不擒王死不归。

乡闾不葬封侯骨,塞草回青血成碧。

丈夫所志在歼胡,紫绶黄金安足惜。

况凭马革主恩深,少年自许功名掷。

君不见契丹入寇取排门,老死书生徒免役。

形式: 古风

送海都阃擢浙江参戎

天子绸缪顾周服,元戎万里勤推毂。

东南海国寄专征,夹日诏书来半幅。

岂但胸中富甲兵,珠玑一唾三千斛。

豪雄江左擅风流,早计投戈羞食肉。

忆昨波涛粤海横,将军用武称神速。

一朝扫荡比轻尘,百万鲸鲵付回禄。

捷音飞报主忧舒,昔日波涛今比屋。

奋翼渑池劳玺书,延伫军声成破竹。

行色张皇揭大旗,宝刀森芒照白镞。

闻风到处胆知寒,属子太平妇当轴。

仗剑高秋惜别离,他时明月犹堪掬。

漫言阃外有孙吴,自是禁中闻颇牧。

形式: 古风 押[屋]韵

中秋区几蘧亲家招同家昭有兄泛饮运河

潞河清泛好,秋色正平分。

水气依晴幔,村烟缀远濆。

鹊袍新湛露,骊驾宿屯云。

万里同留滞,相看拚夕曛。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