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复毛总兵大砚”为题,作者为明代诗人谢承举。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对物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联“石凿青龙铁胜坚,鸡窗磨洗未能穿”,以“青龙”喻砚台,以“石凿”描绘其制作之艰难,以“铁胜坚”形容其质地之坚硬,而“鸡窗”则借指文房四宝之一的砚台,通过“磨洗未能穿”的对比,突出了砚台的坚韧不屈。
颔联“孟尝行化珠皆返,赵使归来璧尚全”,引用历史典故,孟尝君行善布施,所赠之珠皆被归还;赵国使者出使归来,所带之璧依然完整无损。这两句通过历史人物的行为,寓意着美德与诚信的价值,以及物归其主的美好愿望。
颈联“小技可堪封即墨,大书留与勒燕然”,“小技”与“大书”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可能指技艺的微小,后者则代表功绩的显著。通过“封即墨”与“勒燕然”的典故,表达了对小有成就者与大有作为者的不同评价,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对于个人价值与社会贡献的思考。
尾联“须知物自还元主,耻作迂儒种字田”,直抒胸臆,强调了物归其主的道理,同时表达了对沉溺于文字研究而不求实际功绩的迂腐学者的不屑。整首诗在赞美砚台的同时,也蕴含了对人性、道德、功名与学问的深刻反思。